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那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後感如何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剛讀完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想起了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卡夫卡,一個幻想能夠當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的人。為了逃離父親的詛咒,他離家出走。卻因此去實踐了這個預言。生之無奈,像一個漩渦一樣將他捲進。殺了父親,與母親結合,強暴了姐姐。俄狄浦斯王的悲劇。也是卡夫卡的悲劇。充滿血腥與暴力的歷程。而森林深處的那個世界。他們都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那裡。所以在生活中失去了力量。佐伯在逃避的,卡夫卡卻不能逃避。

  我想,這只是人性裡那種難以避免的趨向性。越是害怕的東西,越是躲不開。卡夫卡害怕驗證預言,於是他反覆強調,可是又反覆驗證。他愛上了少女時期的佐伯,也就是他的母親,與她結合,一次又一次。可是。如果卡夫卡願意剋制自己的慾望,或許這是可以避免的悲劇,對吧?人性裡必須剋制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為著這人世間很多讓我們身不由己的東西,我們需要隱藏和壓制自己的慾望。的確是身不由己。

  我們終究,不能因為自己的慾望所至而如是去做。而我只能寬恕。這樣的行徑。只因為卡夫卡,曾經年少。在其中窺見自己的影子。如作者所期待。每個人的閱讀,都能夠在自己的經歷窺見另一個卡夫卡,這才能夠,對小說所敘述的故事,有所感悟和體會。我們是否需要去諒解,曾經的,未來的,自己。當下的。自己。需要把握住靈魂,還有慾望。不要等到佐伯來告訴我們,回到你原來的場所,繼續生活下去,即使你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其實佐伯也不知道。可是我們不能夠再把影子留在那個世界了。你明白了嗎?

  篇二

  村上在前言裡說,我希望的,是讀者在卡夫卡的歷程其中能夠看到曾經年少的自己。卡夫卡鼓起勇氣在十五歲的年紀離家出走,投入不知道何等凶頑的成人世界裡去探求,自己想要的結局。自然有人願意引導,譬如大島。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給予了他繼續下去的力量。當然,阻礙也是有的,來自現實,來自現實之外的。佐伯堅持讓他回到原來的場所,繼續生活下去。即使他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那就讓他回來看畫。佐伯,用盡一生去經歷得到的真理,就是讓他回到原來的場所。

  這是作者的一種的期冀麼?年少的我們可以離家出走,離開我們想要離開的地方,去經歷那些凶頑,那些愛戀,卻在最終,需要回到原來的場所。這難道是所有的人的宿命?若是生命中本有註定的路途,那麼我們閉著眼睛,也可以去旅行。是這樣麼?我並不願意去相信這樣一個結果。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有時候,會發生一些讓我們以為是逃脫不了的窘境。我們身在其中不由得疑惑,以為是註定的事情。於是我們,就會缺乏動力,缺乏勇氣,缺乏信仰地去妥協。就連卡夫卡,這個一心想要逃避預言的十五歲孩子,都無法避免地與母親結合,強暴姐姐。哪怕詛咒是預先被知道了的呀。如果重來一次,也會是同樣的結果吧。

  篇三

  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把《海邊的卡夫卡》這本書看完,很有感慨,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圍繞如何面對孤獨、找回自我而展開思考的書,採用實虛兩條線交織寫作,現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些章節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該書主人公15歲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書中對圖書館的描述、音樂的詮釋和對自然的嚮往,是我尤其喜歡的。作者花了一些筆墨寫圖書館,那真是令人嚮往的地方,那麼靜謐。我想像中的圖書館就是這樣的美好,也是我長期尋求的場所。看到這段描述後,我居然做夢也去了這樣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圖書館中,時而看書,時而彈鋼琴,時而喝喝咖啡……

  作者對音樂的詮釋也是喜歡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寫到貝多芬的巔峰之作《大公三重奏》,據說該曲子是當年貝多芬為自己的摯友而作。書中的小人物星野,一個無所世事不求上進的小青年偶然聽到這首曲子,給他一生帶來很大影響,從此決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見音樂的力量相當強大。

  最想提及的是,15歲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堅強很勇敢。雖是離家出走,但終歸還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強壯——那不是一爭勝負的強壯,不是用於反擊外力的強壯,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強壯,是能夠靜靜地忍受不公平、不走運、不理解和悲傷等等種種情況的強壯。而我在這點上是相當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養、歷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