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讀後感

  寓言用原始質樸的方式表現了當代經濟學中的許多深奧道理,很多人都喜歡。關於這些寓言的故事的讀後感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許多寓言故事組成的,書中的每一個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卻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書。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頸而死。因耜其來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則寓言幸辣的諷刺了那一些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倖心理妄想不勞而獲。像這樣的寓言還有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拔苗助長比喻欲速則不達,這些寓言雖然都只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但卻又讓人覺得無比真實,從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尋味。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儒家教思想,忠義仁孝小弟為中心,教育我們有個好的品質,讀完了這一本書後,更今我感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篇2

  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有些讓我開懷大笑,有些讓我浮想聯翩,有些讓我感慨萬千……

  《勿圇吞棗》講了一位老人問一些青年:“吃梨會傷胃,但可以保護牙齒;吃棗會上牙齒,但可以保護胃,這可怎麼辦呢?”一位年輕人上前說道:“梨可以咬幾口後吐掉,棗可以不咬直接吞下去。”“哈哈。”老人開懷大笑說:“梨咬幾口吐掉不是很可惜嗎?棗要是不咬,能吞得下去嗎?”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每一種都適當地吃一點,就不傷胃,也不傷牙。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囫圇吞棗的話,那麼人間真情就會感受不到,就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要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領悟其中意思。如果學習知識是瞎猜的,那就不是真正掌握了。

  聽了上面那個好笑的故事,我來講另一個可悲的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小官史到湖上游玩。突然,一隻年幼小猴子從樹上跳到船上。那位小官史看見了,就去玩弄那隻小猴子。在樹上的母猴看見自己的孩子被小官史那樣玩弄,直接跳了下去幫助孩子。由於身體過於虛弱,摔死了。它的腸子都摔成了八段。船上的人看見了,紛紛議論,小官史灰溜溜地跑了。這件事傳到皇上耳中,那位小官史被滿門抄斬。

  我心裡充滿了極大的憤慨。我痛恨小官史,都是因為他,讓一個家庭毀了。母猴為了救小猴子,奮不顧身地跳了下去。我相信每一位母親都會這麼做的。這就是所謂的母親。這就是人們口中那偉大的母愛!

  人間有真情,處處需留心。你身邊也有許多故事,在等待著你去發現!

  篇3

  我看了一本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本書裡有很多小故事。故事雖短但其中讓人領悟到的意義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其中一篇寓言故事,名字叫做“景公占夢”。齊景公有次得了重病,還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兩個太陽打敗了,這讓他心神不安。然後齊景公就對晏子說了這件事情,晏子就派人去請來占夢者為齊景公占卜凶吉。晏子讓占夢者對大王這樣解釋:大王的病屬於陰性,而太陽是陽性的就預示大王的病快好了。占夢者就按照晏子對他說的做了。齊景公聽了之後很高興並解除了鬱悶,沒過多久病就痊癒了。之後賞賜了晏子和占夢者兩人。

  這則寓言中表示對夢境的不同解釋就對個人的心理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齊景公就是如此,而晏子聰明的利用占夢者的默契配合,把消極的影響轉化為積極的影響/。這就說明了任何事情只要向著有利於事物發展的積極的一面去引導,就會取得良好的促進效果。

  我看完這篇寓言故事後,覺得心理因素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心理素質會帶來成功,而壞的就相反了,因此在看待一件事情時,不要存在消極的態度和想法,要想著用積極的態度和想法去對待它,這樣才能做好。

  
猜你喜歡:

1.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後感5篇

2.《中國寓言故事》讀後感3篇

3.寓言故事讀後感6篇

4.

5.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