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劉金生作品

  劉金生,法號:隆安,字淨戒,1973年生於中國文化古城-文安縣。河北省文安縣興隆宮鎮小郭莊村人。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在書法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書法小知識中國古墨的發展起源

  墨為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不僅是重要的實用書寫材料,同時也是中國畫獨特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作為一種綜合的工藝品,墨同樣受到歷代收藏家的青睞。

  墨在中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前,早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就已經開始利用黑色作為美術裝飾,這一時期的陶器上已經有了黑、紅、灰色之分,其中黑陶和彩陶是最具地域特色的藝術精品。

  在殷墟的發掘中,即有墨寫的甲骨。中國最早有關墨的記載的古文獻是《尚書》和《儀禮》,前者記載了墨刑,後者記錄了墨繩。後漢李尤的《墨硯銘》寫有“收契既造、墨硯仍陳”,可見墨的出現是很早的。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中說到:“墨書黑也,從土從黑。”指的就是天然墨。所謂的墨應該是黑土,也就是土粉,最初未成任何形狀。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後出現各種形式,從粉狀到丸、梃,從用手團揉改用墨模製成各種形狀,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制墨的工藝品種及主要材料大致分為松煙、石墨、漆墨、桐煙等。松煙是將油松樹皮火燒後留下的煙塵末;石墨並不是石質的墨,而是石油經過燃燒而形成的一種煙料,然後被製成墨;漆墨則是由土漆桐油燃燒後的煙料製成的墨;桐煙也同出此理。一般只把墨分為兩大類:松煙墨和油煙墨。煙料在制墨中只是半成品,將煙料經入膠、和劑,蒸杵等工藝製成的墨綻,才是成品。

  秦漢魏晉時期的墨是以漆煙和松煙夾和而成,主要以松煙為主。魏晉時期,石墨逐漸湮廢。墨的最初形式是墨粉,待使用時再加調和。隨著紙的發明及書畫藝術發展的需求,墨的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到了東漢時期,墨的形狀已是圓形,魏晉則變成螺形,隨後又出現了梃形即直號形,兩者在當時被統稱為“握子”,因為制墨時,在最初搗杵之後,需用手團攥,或單手攥成天然握子狀,或雙手捆成兩頭塵細,中間略粗的握手形狀,即丸形、機梃形。這一時期的制墨名家有魏朝的韋誕、晉朝的張金。

  制墨業發展到了唐五代期間,已經受到官方的重視,政府設官辦廠,專業生產,其主產地由前代的扶風、延州等地擴充套件到易水和潞州,因為這些地方所長松樹繁多且質地上乘,是製造名貴墨品的上好原料。唐末安史之亂,大量墨工南下,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後徽墨雄踞天下。這一時期制墨業名家輩出,如李陽冰、祖敏及徽墨創始人奚超、奚廷、王圭父子等。制墨工藝到了這一時期更加完善。李白有詩云:“上黨碧松煙,夷陵凡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墨中往往“以雜為寶”,除了以煙和膠為主要原料外,又新增珠粉、犀角粉、麝香、蘇木、蛋白、芙蓉花汁等等,與煙、膠一同搗和,以增加墨的光澤、硬度、防腐和香氣,可經久不敗,用以寫字作畫能歷久彌新。

  墨的煙料搗杵原來盡用人力,因為人的握力太小,於是又發明了墨模。墨模的壓力大,因此製成的墨質理堅實而耐用;也因為有了墨模,墨的形狀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