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欣賞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它是早期的草書,起源於漢代時期。那麼,關於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1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2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3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4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5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6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7


  章草書法字型藝術作品圖片8

  學習寫章草應注意的事項

  沈鵬先生在2009年香港《書譜》雜誌***總第九十五期***舉行的“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時,在談到學習章草注意事項時說:“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續,如果能把兩者融匯起來,可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學習章草應注意避免習氣,章草具有特徵性的筆法比如波磔,倘若過分誇張,便失去內在的美;如果沒有這樣的筆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

  “今章二體有異同,今草可以連續書寫,所謂‘字群結構’。章草承隸法,每個字是獨立的,所以我認為章、今二體結合會更完美。……明代宋克寫章草有很好的成就,習氣也比較明顯。……有人一開始就學宋克,我覺得不好。鍾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頭。” ……“漢代的木簡、晉唐人寫經,還有陶磚瓦文等,都可以學習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筆法,可能令人生厭。我一向主張融合、博取。”

  陳巨鎖先生近三十年來致力於章草創作,他說:“草書的產生,是實用之需,所謂“趨急速耳”、“赴急之書”。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數十年來作章草,是對藝術的追求,無“赴急”之為。故所作書,一是下筆有源

  ,無不遵循章草法則和規律,絕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學習中轉益多師,鑄熔百家,以為我用。漢魏迄今兩千年來,章草由盛而衰,流傳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見到的、我無不臨習。從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儀帖,到隋人出師頌,以及趙子昂、鄭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鏜、鄭誦先、王遽常等名家作品,無不揣摩品味,以汲取營養,豐我羽翼。三是忘我,作書每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經意,嫌拘謹;不經意,則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著痛快。不沉著,難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風采韻致。四是不求變而自變。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終至老年,形態在漸變。若驟然變臉,人將不識某甲某乙。蒙養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彌堅,境界也將不斷昇華。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筆不激不厲,不溫不火。心態平和,法而無法,有而不為法縛,無而不離矩矱。”***以上摘自2009年香港《書譜》雜誌***總第九十五期***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

  謝孔賓先生***荷澤學院教授***在所著的《怎樣寫章草》一書中說:“在學習寫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佈局。書寫時選用硬毫筆或兼毫筆為宜,用墨要濃潤。在運筆的韻律中多半是:左輕右重,上輕下重;入筆較輕,出筆較重。在結字的特點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寫、一字多姿,姿致變化美輪美奐。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諧,氣脈連貫,給人以水到渠成燦然成章之美。”又說:“古代的章草字數有限,因而我們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學家餘德權先生說:‘寫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書寫時儘可能選擇簡率成度不很高的體型。如果沒有簡率成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書創造,只要用章草的筆法來寫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們在認真繼承傳統時不可故步自封。應該在多寫多讀中不斷積累書識;練手、練眼、練心,以求化古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