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讀書心得

  讀書是獲取資訊,增長智慧和培養個性品德的重要途徑。學習不限於讀書,但讀書是學習的基礎,要獲取知識,就離不開讀書,北宋的歐陽修認為立學以讀書為本。下面是帶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遠古洪荒直到明清時代,不同時期的藝術火花的積澱,形成中國文化美的特點。“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裡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美的歷程》一書作為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研究的美學綱領,從巨集觀鳥瞰角度,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從政治,經濟,歷史方面來探討文化對美的影響和發展,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它講述了中國從古至今的美學,讓我們能從簡單通俗的文字以及不長的篇幅中隨著作者回顧上下五千年,進行一次意義豐富的旅行。

  陶器紋飾的美學風格活潑愉快走向沉重神祕,原始祭祀禮儀的符號標記,這符號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 在講到青銅饕餮的時候,李澤厚提出了“獰厲的美”,他認為在原始社會進入到宗法制時期後,統治階級為了建立統治,總是要依賴“巫、史、尹”來編造、宣傳本階級的幻想和“禎祥”,並以寫實影象的形態表現在青銅器上。它們以饕餮,鴟梟超世間的神祕威嚇的動物形象,表示出這個初生階級對自身統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由於體現著某種歷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為美的藝術一樣。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它們仍有某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魏晉是一個哲學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躍、問題提出很多、收穫甚為豐碩的時期。在沒有過多的統制束縛、沒有皇家欽定的標準下,當時文化思想領域比較自由而開放,議論爭辯的風氣相當盛行。正是在這種基礎上,與頌功德、講實用的兩漢經學、文藝相區別,一種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純”哲學產生了;一種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純”文藝產生了。這二者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飛躍。從東漢末年到魏晉,這種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徵,這就是人的覺醒。這段時期,文學作品的詩句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人的內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潛在的無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標準和原則。完全適應著門閥士族們的貴族氣派,講求脫俗的風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後來這種理想就以佛像雕塑作為最合適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了。佛教傳播併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之後,統治階級便借雕塑把他們這種理想人格表現出來了。信仰與思辨的結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徵,。印度佛教藝術從傳入起,便不斷被中國化,連雕塑、壁畫的外形式結構、色、線、裝飾、圖案等也都中國化了。其中,雕塑——作為智慧的思辨決疑的神,更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現。“言不盡意”、“氣韻生動”、“以形寫神”是當時確立而影響久遠的中國藝術美學原則。他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人的主題是封建前期的文藝新內容,那麼,文的自覺則是它的新形 式。對創作類別特別是對創作心理如此專門描述和探討,從玄言詩到山水詩文的自覺展現為要求用形象來談玄論道和描繪景物。從五言詩體, 七律,六朝駢體,自覺地把漢字修辭的審美特性研究發揮到了極致。它們對漢語字義和音韻的對稱、均衡、協調、和諧、錯綜、統一種種形式美的規律,作了空前的發掘和運用。它們從外在形式方面表現了文的自覺。靈活而工整的對仗,從當時起,迄至今日,仍是漢文學的重要審美因素。注意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

  書法是把這種“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的藝術圖128,為中國所獨有。這也是由魏晉開始自覺的。是中國文藝最為發達和最富民族特徵的,它們同是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的表現。以極為優美的線條形式,表現出人的種種風神狀貌,“情馳神縱,超逸優遊”,“力屈萬夫,韻高千古”,“淋漓揮灑,百態橫生”,從書法上表現出來的仍然主要是那種飄逸飛揚、逸倫超群的魏晉風度。

  藝術與經濟、政治經常不平衡。如此瀟灑不群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卻產生在充滿動盪、混亂、災難、血汙的社會和時代。同一社會、時代、階級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對立的藝術風格和美學流派。

  只要相信人類是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最終而不是直接決定於經濟生活的前進,那麼這其中總有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在通過層層曲折渠道起作用,就應可肯定。總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發現,文藝的存在及發展仍有其內在邏輯。藝術作品的永恆性蘊藏了也提供著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祕密生產創造消費,消費也創造生產。心理結構創造藝術的永恆,永恆的藝術也創造、體現人類傳流下來的社會性的共同心理結構。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作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魂靈的心理學。而這,也就是所謂“人性”吧。

  人性是積澱了理性的感性,積澱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澱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這也就是積澱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誠然,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會隨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達.人類意識的逐步提高.社會也會越來越進步,或更趨向精彩和先進。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讀完本書你可以感受到,縱然時光流逝,社會再富足,有一樣東西不會隨時間而退化本來的價值。反而,時間的積澱 更能加重它的韻味。和它所散發的魅力。它會隨時光的足跡為自己裝扮更華美.更有氣質的華衣。不會隨時間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藝術.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產物。本書作者也正是通過歷史的美的藝術歷程,讓讀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鮮和清麗,讓我們讀到歷史藝術的美之瑰麗本質……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曲折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綿延生存幾千年,歷盡滄桑而依舊巍然屹立。每一箇中國人,包括青少年在內,有足夠的理由為祖國母親在過往歲月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富足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而驕傲。愛國,絕對不是停留在口頭的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應該是長存心間,深沉恆久的情感積澱。但略顯遺憾的是,當前,很多人迷失在物慾橫流的浮躁世界裡,精神迷惘,信仰缺失,認知淺薄,在西方文明的強勢卷襲之下,輕易的失去了正常的價值判斷能力。由於缺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根本不知道中華文明曾經擁有何等的璀璨奪目,以致難以真正在心底激起對祖國持久深沉的熱愛。

  篇二:

  從本學期剛開學,我就和全班同學共同商定本學期要潛心加強閱讀。就此,我也提供和推薦了許多優秀的讀物,如《平凡的世界》、《城南舊事》、《基督山伯爵》、《活著》、《孔子的故事》、《夏洛的網》、《草房子》、《紅瓦黑瓦》……

  同學們一有時間就會拿出這些優秀讀物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開學已經7周了,我今天組織同學召開本學期第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會。同學們梳理了7周以來自己所讀的書目及收穫,他們統計得很詳細,包括書名,字數,收穫,推薦理由等。

  首先上臺發言的是張雨欣,一個月來她讀了8本書,他向大家著重推薦《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看起來讓人心潮澎湃,主人公孫少平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給了我無限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我有信心,有勇氣戰勝生活中一切艱難困苦。接著她還談了高爾基的《童年》,其中外祖母的敦厚、慈祥與外祖父的凶狠、無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體會到世間的大愛對一個孩子成長是多麼重要。

  雖然雨欣同學講得話不是太多,可是講得卻很有重點,同學們聽了也很受啟發,我相信這樣的來自同學之間的稚嫩的聲音,一定能夠在大家的心中引起漣漪,這個漣漪越擴越大,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為接下來的時間進行物理競賽考試,所以此項活動沒有進行完,本週將繼續進行此項活動,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讀書是多麼令人愉快,讓人神往的一件事情。

  篇三:

  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在以人們不可預知的速度在飛速發展,快、快、快……是當今社會的流行語。包括教育,也是如此。因為有很多無形的手在推著它快,有很多無形的嘴在催著它快,讓我們不得不幹著拔苗助長的荒唐事。為了能考出好成績,我們不得不加班加點,用時間和汗水換取教育的成功。

  近日,讀了一篇題為《做從容的教育》的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是慢的藝術,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練太極拳,要全神貫注、用心體會,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才會有教育的登峰造極。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確實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的生活態度。”細細品味這句話中的“慢活”、 “細活”,感受著作者向我們傳遞的教育真諦:教育需要耐心。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權修》一篇中曾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可見古人早已知道,人的培養是一輩子的事,是一項不能立竿見影的工程。就讓我們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耐心指導,給孩子搭梯建橋。耐心發現,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耐心教育,找到開啟孩子心門的鑰匙。

  我們在一線工作的老師更要有耐心。當學生經常拖交作業或不交作業時;當學生作業經常不認真,字跡潦草時;當學生屢教不改時;當學生在老師講過多次的情況下仍然把作業做錯時,我們對學生的態度依然要友好,依然要保有耐心,依然要熱情關懷,給自己一個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