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要注意什麼
過分寵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鍊,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那麼,?
要以孩子想學、想作為原則,適當選擇社會教育雙休日或節假日是孩子休息、娛樂的時間,少年兒童正處在成長髮育期,過重的學習負擔及心理負擔都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在非學習日安排孩子的學習活動時,最好是安排孩子到喜歡去的地方,學習他們喜歡學的東西。在此基礎上,使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點,確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要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選擇社會教育事實上,許多孩子家長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要真正瞭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單靠交談是“問”不出來的,還必須在“行”上下工夫。讓孩子廣泛接觸各種事物,這樣既可以全面培養孩子的愛好,又可以發現孩子的潛在的特長,然後才能選擇相應的社會教育機構,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要學會選擇社會教育機構培養同一類專長的教育機構往往不止一家,因此還要對其進行選擇。選擇時要考慮如下兒個問題:
一是考察教育理念是否正確;
二是看其教育內容及專業水平如何;
三是考察其教育形式是否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四是考察其教育評價機構,是否為學習者進行定期的激勵性評價,併為學習者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和空間。
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承擔能力在兒童就學階段,家長的教育投資方向主要是學校,一般不要把很多資金投向社會教育機構,更不要同時投向幾個社會教育機構,這樣不僅加重了經濟負擔,而且也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教育孩子在中國的問題
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有的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父母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分的干預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
過分寵愛
過分寵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鍊,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分析認為家長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關心,要依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簡單粗暴"又要防止"過度溺愛"。應及早發現問題並尋求專業幫助,及時解決,不要讓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最終影響子女的終生幸福。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揠苗助長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過分專制
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外,為了發洩不滿,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洩回父母身上。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於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說,那麼就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別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孩子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來恢復,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父母,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復。
亂髮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髮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髮脾氣。
低估孩子
父母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孩子跟隨自己意願行事。使得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習慣於依賴、習慣於被命令,變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過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優勢或潛在的優勢。因此,作為父母,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以偏賅全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疏離,甚至使孩子變得反叛。
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父母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這些行為有可能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