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明的故事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歡迎閱讀!

  --陀螺的發明

  陀螺儀簡稱“陀螺”,亦稱“迴轉儀”。主要由1個高速旋轉的轉子支承在1個或2個框架***亦稱“平衡環”或“常平架”***中所組成。陀螺儀對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陀螺儀源於我國。開始是作為玩具出現的。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到了石制的陀螺。說明陀螺在我國已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 1700多年前的晉代,我國出現了另一種有趣的玩具??竹蜻蜓。這種玩具18世紀傳到歐洲後,被西方人稱為“中國陀螺”。

  可見真正的陀螺比這更早傳到了外國。何以把竹蜻蜓叫“中國陀螺”呢?原來正式提出“陀螺”這個術語的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物理學家傳科。英語陀螺即“迴轉體’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轉的迴轉體,竹蜻蜓是在空中轉的迴轉體,故竹蜻蜓亦可說是種陀螺。18***,奧地利軍官奧波里首先將陀螺應用在軍事上,他設計成功世界上第1架陀螺自動操縱舵,並把它裝在魚雷上。裝有這種儀器的魚雷,能準確無誤地擊中目標。此後,陀螺被不斷用於各種交通工具上。

  拓展:簡介

  陀螺又名【的嘍】河南中原一帶這麼稱呼,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製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在是拉靶子***。現代已有各式各樣的材質***例如:鋼鐵,塑料等***與形狀***例如:坨坨型***出現。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

  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現在,這種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我國山西夏縣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我國還出現了另一種有趣的玩具——竹蜻蜓。這種玩具18世紀傳到歐洲後,被西方人稱為“中國陀螺”,可見,真正的陀螺比這更早到傳到了國外。

  為什麼把竹蜻蜓叫做“中國陀螺”呢?原來正式提出“陀螺”這個術語的,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物理學家博科。在英語中,陀螺就是“迴轉體”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轉的迴轉體,竹蜻蜓是在空中轉的迴轉體,所以竹蜻蜓也可以說是一種陀螺。

  這樣看來,凡是迴轉體都可以看作是陀螺。象我們玩的空竹,雜技裡的轉碟、耍盤子、扔帽子,飛速旋轉的芭蕾舞,都是利用了陀螺原理。我們周圍的世界中,到處可以看到陀螺。小到原子,大到地球,都可以看成迴轉的“陀螺”。

  陀螺製作

  紙陀螺

  紙陀螺的大小不拘,可以隨意製作。製作方法是,用圓規在表紙上畫三個圓圈,再將圓圈用剪刀剪下來。剪好之後,在一個圓圈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在圖案上著色。再將三個圓用膠水重疊在一起,黏好,再壓平。然後再用錐子在圓心的地方,鑽一個小孔,再用牙籤或削好的尖形竹筷子,穿過圓心,尖端朝下,就完成了。

  銅錢陀螺

  銅錢陀螺,材料有銅錢、小木棒和紙。它的製作方法是,先用牙籤或小木棒,沾些膠水,緊緊地捲上紙條兒,但是要注意,這個厚度必須和錢孔或是鐵片小孔的大小剛好密和了。

  線軸陀螺

  線軸陀螺製作材料有線軸、小木棒、紙、鋸子。首先將線軸的一端鋸斷,注意要鋸得光滑才行,然後著上彩色圖案。再將竹筷子的一段,其中的一端削尖削圓,捲上紙條兒,同樣的,紙的厚度一定要和線軸中央的小孔一樣大,才不會鬆落。卷好之後,將木棒塞入線軸的孔內,注意要塞緊,而且要保持軸心的垂直。

  竹陀螺

  竹陀螺是用竹子做成的,因為它是空心的,竹管上有小孔,轉動的時候,會發出嗡嗡的聲音,也有人稱它為地鈴,或是「竹製響螺」。由於它和普通陀螺的形狀不同,有一根軸柄,所以又稱之為「有柄響螺」。它的製作方法是,先鋸一段直徑約5公分,長6.5公分的竹管,在竹管上挖一寬0.5公分,長3公分的小長孔,做為發聲之用。

  陀螺  再削一支竹棒做軸,然後用薄木板做成兩塊圓板,圓板的直徑,大概是跟竹管內壁的圓周是差不多的,再將兩塊圓板中央挖洞,用強力膠緊黏在竹管內壁上下,再將竹軸穿插木板中央,要注意竹軸下端短而尖,而上端比較長。另削一竹片,並鑽孔,用一長棉繩穿過竹片小孔,纏在竹棒上就可玩耍了。

  木製陀螺

  木製陀螺也是中國傳統的陀螺。木陀螺是一種鐘形,而能在地上轉動的玩具,利用堅硬的木材,像蕃石榴、龍眼等樹的樹幹做成的。過去孩子們所玩的小型陀螺,都是孩子們自己削制而成的,可以獲得一種成就感,和一種自我創作成功的快樂。現在由於工業的進步,有很多大型或特大型的木陀螺,都是用機器車床製造的,沒有一定的規格,通常以重量來決定陀螺的大小。

  木陀螺的種類依體積大小來說,木陀螺大致可分為以下七類:

  * 超小型陀螺:直徑在1公分左右,體積比手指頭還要小。

  小型陀螺  * 小型陀螺:直徑在4到5公分左右,通常十歲以下的孩子所玩就是這種。

  * 中小型陀螺:重量在10公斤以下,小學五、六年級的同學可玩這種陀螺。

  * 中型陀螺:重量約15公斤至三十公斤以內,13歲以上的孩子可玩這種陀螺。

  * 大型陀螺:直徑在45公分以上,重量在31公斤以上,是一種適合成年人玩的大陀螺。

  * 特大型陀螺:重量在50公斤左右。

  * 陀螺王:重量高達70公斤以上。桃園大溪的陀螺王,最高記錄已有187.5公斤。

  小型木陀的分類,繼續要介紹的是小型木陀的分類。因功能的差異分為下列三類:

  * 針釘陀螺:尖端為釘形或圓珠形,適宜旋轉。

  * 劍釘陀螺:尖端成劍尖形,不但適宜於旋轉,而且兼有劈擊的功能。

  * 斧釘陀螺:尖端像斧形,用力劈擊時可以將別人的陀螺分解成兩半,所以有「殺手」陀螺之稱。

  塑膠類陀螺

  塑膠彈簧陀螺,這種陀螺是塑膠工廠所製造的,整個陀螺分成上下兩節,上節是按鈕和彈簧裝置,下節是有孔響螺。

  金屬陀螺陀螺的起源與發展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並無詳細紀錄可供查考,但是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過陀螺,如江蘇常州出土的新石器馬家窯文化 木陀螺及山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陶陀螺;目前文史記載則多以宋朝時出現的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為開端,稱做“千千”***或稱千千車***;那是一箇中心軸***鐵製***長約一寸的圓盤形***直徑約四寸***物體,用手捻在盤中旋轉,比賽誰轉得久,這是當時身處深宮後院的嬪妃宮女用以打發寂寥時光的遊戲之一。

  在臺灣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蘇漢臣***開封人,曾在北宋徽宗 宣和畫院當過招待,以劉宗古為師,工於釋道人物之畫,尤其嬰戲畫更有獨創之功力***《嬰戲圖》中,畫面的前方有兩個孩童,正打著陀螺玩耍,也證實當時確有倒鐘體的陀螺出現,由畫面考察, 當時的陀螺應是木製的,像個圓錐體,用繩子纏好了,往地上前拋後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轉起來。當它速度慢下來時,再用繩子不斷抽打它的側面,如此便可轉個不停。

  一直到現在,大陸北方的兒童在冬季及早春時節還流行這樣的玩法,尤其在結得厚實的冰面上拋打,更別有樂趣。另外一幅蘇漢臣的作品《秋庭戲嬰》中,有個推棗磨的道具,利用兩個棗子,加上一個剖了一半的棗子作成支架而成棗磨玩具,那是一種旋轉、平衡的遊戲,遊戲時,誰能讓棗磨保持平衡、轉得久,誰就獲勝;這幅畫也能證明當時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型態出現。

  明朝《帝京景物略》記載,陀螺者,木製如小空鐘,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而無竹尺,卓於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則轉,無聲也。視其緩而鞭之,轉轉無復往。轉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頂光旋旋,影不動也。其小空鐘形體、中實無柄、繞以鞭之繩等描述,證之明代晚期的陀螺已跟今日的鞭打陀螺無異;劉侗的詩歌《楊柳活》撰述:楊柳兒活,鞭陀羅,這時期“陀螺“一詞已正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