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牙遲是什麼原因

  寶寶出生以後6到7個月就開始長牙了。由於個體差異,寶寶受營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有的會在3-4個月時開始長牙,有的則會遲到1歲以後。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寶寶長牙遲的原因

  1出牙晚應綜合遺傳和發育等多因素

  兒科專家根據臨床經驗指出,出牙早的寶寶4個月大就長牙齒了,晚的要到10個月才長。早晚差別在半年左右,在這其間出牙都算正常,而且這期間出牙的早晚跟是否缺鈣的關係不大,更多應該從遺傳和發育狀況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家長不必過分緊張,也不需要忙著給寶寶補鈣。如果寶寶營養補充全面,生長髮育的狀況良好,而且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寶寶出牙的早晚應該是受家族遺傳影響,也許父母小時候有類似情形。

  但是也要提醒各位父母,如果寶寶超過一歲仍未見第一顆乳牙萌出,或者出牙順序不對,再或超過3歲牙尚未全部萌出,就需要去正規醫院口腔專科查詢一下原因,排除是否有“無牙畸形”等疾病。另外,寶寶的乳牙一般都是成對萌出,也有個別會一顆一顆地長。如果本應成對萌出的牙齒一顆長出後,另外一顆卻遲遲長不出來,家長也最好帶寶寶去檢查一下。

  2秋冬季節出生的寶寶易出牙遲

  秋冬季出生的寶寶,因為天氣較冷,家長很少帶其到戶外活動,日晒少了,很容易導致體內維生素D缺乏,引發佝僂病,從而令長牙遲緩。對於這樣的寶寶,兒科專家通常建議家長適當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防止佝僂病的發生。佝僂病的缺鈣雖可影響寶寶的出牙時間,但是這種程度的佝僂病同時還會伴有方顱、肋骨串珠、雞胸、O型腿或X型腿等嚴重症狀。

  3母親妊娠期鈣攝入量不足

  母親妊娠期如果鈣的攝入量不足會影響胎兒乳牙、恆牙的鈣化和骨骼的發育,寶寶出生後易出現佝僂病。因此妊娠全過程都需要補鈣,尤其孕晚期的需求量會明顯增加。因為一方面母體鈣的儲存增加,另一方面胎兒的牙齒和骨骼的鈣化加速。胎兒體內鈣的一半以上是在懷孕的最後兩個月儲存。

  4新增輔食過晚

  寶寶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光靠母乳和奶粉已不能滿足其營養,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給寶寶新增輔食,讓其得到足夠的營養,這樣才能確保牙齒的正常萌出。正確新增輔食可以為寶寶牙齒萌發提供必要的營養,同時還可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促進口腔內血液迴圈,加快牙齒的發育。新增輔食要按照由軟到硬、由細到粗的順序。

  4-6個月時,寶寶的輔食應以泥糊狀食物為主,鍛鍊孩子吞嚥、舌頭前後移動的能力。食物從稀糊狀過渡到稠糊狀。如米糊、蛋黃糊、土豆泥糊等。

  7-9個月時,可為寶寶新增一些比較軟的食物,鍛鍊他的舌頭上下活動,能用舌頭和上顎碾碎食物的能力。如菜末面片湯、爛面、蘋果泥、鮮蝦麥片粥等。

  10-12個月時,可為寶寶選擇一些能用牙床磨碎的食物,讓寶寶練習舌頭左右活動,能用牙床咀嚼食物的能力。如饅頭片、麵包片、乳酪、豆腐、小餛飩、水果沙拉、蘋果片等。

  5系統性疾病或外傷也會影響出牙

  唐氏症、腦下垂體分泌異常、外胚層發育不全症候群等,都有可能造成寶寶長牙的速度有所差異,必須通過抽血檢查才能確定真正的病因。

  如果寶寶嘴部受到過外力撞擊,與牙齒相連的韌帶可能會壞死,而以新生骨頭取代***骨沾黏***,從外觀看來只是某顆牙齒生長較慢,乳牙出現高低不一的情況,實際上卻會影響到恆牙的萌發。如果寶寶乳牙提早喪失,牙齦表面便會生成結締組織,一旦恆牙此時還未充分成長,就會受到壓迫而導致恆牙出牙較慢。另外,一些藥物服用會讓寶寶牙齦增厚,牙齒不易冒出,讓父母產生長牙較慢的誤解。

  寶寶長牙的注意事項

  1、孩子長牙時,有時會有紅、腫、熱、痛的區域性反應。孩子會因此而感覺疼痛,容易煩躁哭鬧,但哭鬧也可能不完全和長牙有關。家長若擔心,可以帶孩子去看醫生,由醫生來進一步診斷。

  2、剛長牙時也是孩子唾液腺發育漸趨成熟的時候,所以孩子口水會流個不停。

  3、當孩子進入萌牙期,藉由母乳餵養賦予的抗體漸漸消失,但孩子自己的免疫系統又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而有發燒的情形。

  4、這時由於慢慢加入輔食,容易因食物或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引起腸胃不適或腹瀉。但每個孩子長牙時的症狀不同,有的孩子在長牙時甚至不會有感覺。

  提示:若孩子不只是煩躁不安、哭鬧,還出現發燒、拉肚子、脫水甚至面板起紅疹等症狀,持續超過24小時仍沒有好轉的話,最好帶孩子去兒科檢查。

  寶寶長牙的誤區

  1、母乳寶寶長牙,若咬傷媽媽,就該戒奶了

  其實,寶寶長牙後,他們會學習用含乳的方式吸奶,這樣就不會咬傷媽媽。如果寶寶在一開始長牙時,因不習慣牙齒的功能,而不小心咬傷了媽媽的乳頭,這時媽媽可以用誇張點的語氣和動作來告知寶寶,讓他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

  寶寶雖小,但其實很聰明,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媽媽的表情、語氣來了解媽媽所要表達的意思。經過幾次之後,寶寶就會慢慢知道吃奶時不可以用咬的,而要用吸吮的方式。

  2.孩子牙齦腫起來了,要趕快看醫生

  牙齒萌出的前幾周,牙齦可能會有一圈紫青色的隆起,醫學上稱為“牙齒萌出性血腫”。通常在牙齒萌出後會慢慢消退,一般在第二乳臼齒或是第一臼齒生長區域常發生,但不太需要特別治療,請家長別擔心。

  3.小寶寶刷牙不方便,可以用漱口代替

  其實這要視食物種類來決定!若是黏牙食物,諸如軟糖、巧克力、餅乾、蛋糕等,光靠漱口是無法淑掉殘渣的,一定得刷牙才行。若是吃蘋果、橙子等蔬果類食物,漱口勉強可以代替刷牙。

  4.孩子不愛喝水,可以用果汁代替水

  有些孩子不愛喝水,家長為了讓孩子願意喝水,就在水壺裡加了稀釋的新鮮果汁。其實,即使是稀釋過的果汁,裡面還是含有大量的糖分,會導致孩子蛀牙。

  另外,若隨時和果汁,就像把孩子的牙齒長時間浸泡在糖水裡一樣危險,會讓孩子的牙齒一直處在容易蛀牙的環境中,讓蛀牙的機會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