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為什麼殺董卓
《三國演義》裡面,董卓是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所殺,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的原因。
:挑撥離間
在《三國演義》裡,司徒王允以連環計讓原本狼狽為奸的董卓和呂布反目成仇,最後還藉呂布之手誅殺董卓,為朝廷除去心頭大患。
這個連環計的精髓是以王允的義女貂蟬為誘餌,先安排呂布和貂蟬見面,在兩人眉來眼去後,王允答應將貂蟬許配給呂布作妾,並承諾不日就送過府;然後又安排董卓見貂蟬,在董卓為之神魂顛倒時,王允又將貂蟬獻給董卓,並連夜送進太師府,董卓當夜就“與新人共寢”。
隨後,在王允和貂蟬的挑撥離間、煽風點火之下,呂布對董卓憤恨與日俱增,最後終於不顧一切地“持戟誅之”。
董卓是呂布的義父,呂布一向對他敬畏有加。這個連環計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呂布對董卓的憤恨勝過平日對他的敬畏,王允所用的方法顯示他對人性有深刻的掌握。我們先說下面這個心理學觀察和實驗:
假設你在電影院售票口的長龍裡排隊等買票,忽然有人插隊擠到你前面,你當然會感到憤怒;又假設他是你排在第三順位時***再等兩個就輪到你***,或排在第十五順位時擠進來,那麼哪一種情況會讓你更憤怒?心理學家哈利斯等人在車站、戲院、超級市場所做的實驗顯示,排在第三順位卻被插隊,會讓人越感憤怒,而對插隊者表現出較激烈的惡言相向與肢體動作。
有些人也許認為排在第十五順位因還要等較長的時間,較不耐煩,而會有較激烈的反應,但事實不然;對多數人來說,任何一個目標或一種期待,在越接近實現的時刻受到阻礙,就會產生越大的挫折、不滿與憤怒。
如果呂布是在董卓前得到貂蟬後,才對貂蟬滋生愛意;或者雖然先對貂蟬有了愛意,但卻只是一頭熱、前景模糊,那他對董卓的憤恨不會那麼深;他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乃是來自眼看“再幾天”就要到手的美嬌娘,卻被董卓“插隊”搶走。而這,正是王允所要煽的“風”,所想點的“火”。
:董卓太過暴戾
首先,這和董卓入京之後,本性畢露有關。
在《談談早期的呂布》裡也有說到,董卓入京之前名聲還是不錯的,儼然一個治患懲弊的賢臣***參照《資治通鑑》***。
到了京城以後,自號“尚父”,殘殺大臣,朝廷覆亂。《三國演義》將其描寫成混世魔王,確實有根有據。
其次,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係變差。
“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董卓因為一點小事情***和貂蟬無關***就要動手殺了呂布。這如何能讓呂布不心中記恨。
且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怕被發現,而與董卓產生隔閡。
最後要說的原因,也恐怕是最直接的原因:王允的唆使。
董卓為禍朝廷,身為司徒的王允想殺死董卓。而董卓出入陣仗甚大,防護森嚴,必須找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去行刺。
於是他看中了呂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王允厚待拉攏呂布,為的就是唆使他刺董
《三國志·呂布傳》載:“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當時的董卓已經神憎鬼厭了,王允又是聲望地位甚高的司徒,呂布在王允的唆使下,又考慮到自己和董卓的惡劣關係,因而刺殺了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