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首飛時間為什麼推遲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首枚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據悉當日發射時間幾經推遲,又是怎麼回事呢??原因是什麼?一起來看看長征五號發射推遲是怎麼回事。

  長征五號首飛幾經推遲原因

  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當日發射時間幾經推遲,從原定的發射時間18時延遲到20時40分,航天專家隨後解釋原因。

  “發射前發現一級助推器排氣管道出現問題,經過判斷,不影響發射。”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在受訪時說,第二個問題是芯一級的氫氧發動機在預冷過程中出現意外,“溫度降不下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補充說,發現火箭助推器產品出現問題,專家討論認為不影響發射,“檢查和討論過程花了一點時間”。

  婁路亮說,液氫加註過程後首先要保證發動機的部分部件能夠冷卻到一定的溫度,確保啟動過程中保持平穩。但在啟動過程中,研製人員發現一些引數未按照設想工作。

  婁路亮說,現場組織技術人員討論,隨機按照預案進行各種排查,最終在視窗期的最後時刻圓滿解決問題,把中國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員非常鎮定,採取了各種措施,最終解決問題,後延發射成功。”趙堅說。

  航天專家在發射後第一時間公佈推遲原因的舉措備受好評,有評論稱:“中國航天需要更多這樣的自信表達”。

  長征五號首飛推遲背後的故事

  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

  對於“發射時間為何從原定的18時延遲至20時43分?為何在視窗期最後時刻發射?發射前一刻發生了什麼”的疑問,據央廣網報道,航天科技***000901***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透露:火箭助推上的產品出了一些小問題,經過專家討論認為不影響後面的發射,檢查和討論過程花了一點時間,當時就決定,在視窗上還有將近三個小時的時候,佔一個小時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後面的液氫加註過程中,因為長五的特點是一枚冰箭,就是液氫的容積非常大,加完之後首先要保證發動機在裡面的一些部件能夠冷卻到足夠的溫度,這樣在啟動過程當中會非常平穩。在啟動過程當中,發現有些引數不是按照設想來工作,現場組織相關技術人員討論,按照預案進行各種排查工作,基本上在最後一個時刻,圓滿解決了問題,按照視窗的後沿,把第一枚火箭順利升上了太空。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首枚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將所搭載的實踐十七號衛星成功送至距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靜止衛星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箭體直徑達到5米、起飛推力超千噸的大運載火箭,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邁進全新時代。

  兩種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首次亮相

  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質量技術部副部長王春民介紹,長征五號全箭總長57米,總推力達1078噸,是我國首枚推力上千噸的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設計為25噸,比現役火箭最大9.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了一倍還多。是我國迄今為止技術最複雜、效能最高、個頭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也是目前整個新一代火箭中當之無愧的“大哥”。

  長征五號採用芯一級、芯二級加四個助推的兩級半結構,動力系統採用了兩種共三個型號的發動機。

  其中,芯一級採用了兩臺並聯的50噸級氫氧發動機,芯二級採用了兩臺並聯的9噸級膨脹迴圈氫氧發動機。這兩種型號的發動機在我國是首次亮相,填補了我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的空白。效能和現役發動機相比,提升了50%。最主要的特點是清潔無汙染,氫和氧燃燒後生成的產物是高純淨的水。

  四個助推採用的均是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單個推力120噸,每個助推使用兩臺,一共8臺,四個助推模組產生的理論推力可達到960噸。此前發射的長征七號火箭使用的也是液氧煤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採用的高壓補燃技術,除了俄羅斯之外目前只有我國掌握。

  而以液氧煤油發動機為主動力的長征五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通過不同發動機臺數的模組化組合,可以形成低軌道10~25噸、太陽同步軌道5~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6~13噸的運載能力,與國外最先進的“阿里安5”、“宇宙神5”、“德爾它4”以及正在研製的“安加拉”運載火箭達到同一水平。

  所有這些新技術,將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水平提高了一個很大的臺階,為後續航天任務的順利開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遠征二號”可助力實現一箭多星

  王春民介紹,另外還有兩個動力模組也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提供的。

  一個是被稱作“太空擺渡車”的“遠征二號”上面級,它是在“遠征一號”的技術基礎上研究成功的,也採用了雙機並聯技術,推力是“遠征一號”的兩倍,作用是為了實現一箭多星和每個衛星的直接入軌。它能夠在到達近地軌道後,將各個目標載荷送到其不同的指定軌道和地點。可以通過它與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組合,以一箭多星、直接入軌的方式發射中高軌傾斜軌道衛星,同時兼顧地球靜止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要求。在長征五號首飛任務中,遠征二號上面級隨火箭升空後託舉衛星進入超地球同步軌道,執行一箭一星直接入軌發射任務。

  那麼,在以前沒有遠征一號和遠征二號時怎麼辦呢?王春民說,原來發射的大多是一箭單星,衛星一般都帶有動力,但比較小,在到達目標軌道後還要在太空中經過多次變軌、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到達指定軌道,這一過程需要消耗自己攜帶的推進劑。另外,衛星在軌時受空間環境的影響,時間長了姿態就要發生變化。為保持姿態,發動機就要不斷啟動進行修正。而衛星的壽命取決於所攜帶的推進劑的多少,一但推進劑消耗完了,衛星也就報廢了,成了太空垃圾。遠征二號的功能,使衛星不需要消耗自身資源,就直接可以把衛星放到需要的位置上,這對於衛星壽命的延續和衛星結構的設計就有著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另一個動力模組是輔助動力模組,包含一組數量比較多的小發動機,推力小的只有幾牛、幾十牛,主要作用是為了保證火箭和載荷在飛行過程中姿態保持正常,不致出現失穩、翻滾、橫飛等情形。

  空間站核心艙和嫦娥五號都將用長五發射

  王春民說,這些型號發動機的研製都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二十年,都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了無數次磨練之後才終於取得了成功,凝聚了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在我國隨後的載人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星探索任務中,長征五號都將擔負重要的推舉使命。

  另據新華社報道,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17年嫦娥五號落月取樣返回、2018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長征五號“心臟”“大腦”都是“西安造”

  西安被稱為“航天動力之鄉”。那麼除了被稱作“心臟”的航天動力之外,還有哪些“西安元素”呢?

  據瞭解,保障火箭精確入軌,相當於“長征五號大腦”、“遠征二號司機”、“地面監測醫生”的計算機和電路產品,是由位於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第771研究所研製的。長征五號上的反推發動機、消氫發動機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提供。而此次長五搭載的實驗衛星則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裝,其中部分內容由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製。

  此外,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作為我國最主要的航天測控中心,在此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中承擔著重要測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