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肩負著教育學生、培育學生,使學生成為接替老一輩事業、延續社會發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教育活動中,還是在交際場合,均須講究禮儀,做文明交往的使者。禮儀是一種文化,它構成了人的形象的重要一面,是其外在形象、內在氣質的表現。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教師的禮貌用語

  禮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個人的語言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您對別人有禮貌,別人才會對您有禮貌,故與他人交談時,要清除語言中的雜質,注意避諱的言詞,要多用禮貌的語言,如“請問”、“對不起”、“謝謝”、“再見”,無論您是被邀請講課還是講演,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應該使用。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楷模,教師的言行舉止,將對學生起到示範和表率作用。因此,一名光榮的、受人尊敬的教師,更要講究文明禮貌。

  教師的常用禮語“請”、“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特別是對學生的問好道別,教師要認真回禮,請學生做事要用“請”,做完要對學生說“謝謝”。

  教師的文明用語 對待學生常用:同學們好;希望你繼續努力;不懂請來問老師;讓老師來幫助你。對待家長常用:教育學生是我們老師的責任;謝謝家長的支援與配合;我們來商量一下,怎樣教育好孩子。對待同事常用:我有一個問題向您求教;我有個建議,您看行嗎;謝謝您的關心和支援。

  使用禮語原則聲音優美、表達恰當、言簡意賅、表情自然、舉止文雅。

  教師對學生的稱呼

  我國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講究禮貌友好,崇尚平等待人。師生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部分,同樣應遵守這些原則。而稱呼是師生交往的起點,表示師生之間的關係,反映教師的思想、道德和修養,影響教師形象的樹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禮貌得體的稱呼語可以激發和控制學生的情緒,溝通師生的感情,融洽師生關係,進而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要真誠地叫響學生的名字。喊名也是一門學問,合適的稱呼,可以密切師生的感情,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用清晰的聲音呼喚學生的名字,意味著對學生持一種尊重的態度。

  不要叫學生的呢稱或綽號。暱稱雖然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深化,但在課堂這一特殊場合會產生反向作用。太過親呢,會造成其優越感,削弱其守紀自覺性,有厚此薄彼之嫌。在公共場合,絕對不能叫學生的綽號,綽號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會影響教師形象,降低教師威信。

  記學生姓名時的補救方法。在師生交往中忘記或叫錯學生的名字是常有的事,但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不高興,影響師生交往的正常進行。為了避免尷尬的場面,當記不準學生姓名時,寧可迴避也不要叫錯,可以採用位置稱謂法,如:請靠窗的這位男同學回答問題好嗎?

  教師課堂語言禮儀

  教師課堂語言表達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離不開語言表達。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表達語言時的禮儀規範。

  ***1***表達準確。學校設定的每一門課程都是一門科學,有其嚴謹性、科學性。教師在教授時應嚴格遵循學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適當。講課不是喊口號,聲音不宜過大。如果聲音太低又很難聽清,會影響教學效果。

  ***3***語言乾淨利索。講課要抓中心,不說廢話和多餘的話,給學生乾淨利索的感覺。

  ***4***上課可以適時插入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課堂語言禮儀教師應自覺培養文明修養,注重自己的禮貌談吐,講究語言的藝術性,遵守語言的規範性,掌握語言的使用方法,從而做到語言美,充分發揮語言的作用。

  語言柔和動聽語言的生動效果常常是依賴語言的變化而實現的。語音變化主要是聲調、語調、語速和音量。如果這些要素的變化控制得好,會使語言增光添彩,產生迷人的魅力。一般情況下,對音量的控制要根據地點、場合以及人數的多少而定。在不同的場合應當使用不同的語速。因為在講課或談話時,速度可以表達一定情感,速度適中可以給人留下穩健的印象。

  語調恰當、富有節奏 根據思想感情表達的需要,必須恰當地把握自己的語調,同時要做到語言清楚明白。說話時要綜合把握,形成波瀾起伏、抑揚頓挫的和諧美,以收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如果語言沒有起伏變化,始終就是一個頻率、一個聲調,往往使人覺得就像在喝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很快就覺得沒意思。為此,講課時語調應有起有伏,時急時緩,抑揚頓挫,讓學生感到生動活潑,避免過於呆板的音調。

  發音純正、語句流暢講課時應避免口吃、咬舌或吐字不清的毛病。口齒不清者可以把講課的速度儘量放慢,操之過急往往會使口齒不清的毛病更突出。另外,無論將音量控制在什麼程度,都必須強調語言要清晰有力,發音純正飽滿。

  語言清晰、明白,應注意的事項:不要隨便省略主語;切忌詞不達意;注意文言詞和方言詞的使用和語言的順序;同時還要注意語句的銜接,使語言相連貫通,嚴絲合縫。

  教師課堂語言禁忌

  忌“一言堂” 對話是交流的基礎,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情感。課堂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場所,不是教師獨領風騷的舞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授課內容啟發學生理出學習思路,獨立思考;摸索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排除思想顧慮與同學討論交流。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後,要及時評價,觸動學生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能圍繞學習內容,有滔滔不絕的話題,並得到個性化的理解。因為,教師激情的評價、點撥,不僅有利於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也有利於師生之間心與心的碰撞和感情距離的縮小。

  忌狹隘偏激寬容是春天的一縷輕風,是冬夜裡跳動的火苗。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學生由於他們受教育的環境和認知水平不一致,因此,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對事物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面對這些“差異”,教師若是疾言厲色地對待,缺少“春天的輕風、冬夜裡的火苗”,學生就會對老師敬而遠之,就會對學習中的問題不再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劃定學生的答案,應鼓勵學生對問題有個性化的理解,教師更不應該對學生的答案持否定態度。明智的做法是:面對學生認識的不一致、觀念的分歧、思想的碰撞,教師要給予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分別表明自己的立場、闡述自己的理由。當學生正在發言時,教師千萬不能急切地打斷他們,或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或代替學生過早地下結論。因為那樣就會給學生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使課堂交流無法進行下去。教師只有寬容大度,才能使學生長智慧,自己得人心。

  忌自我炫耀教師先於學生步人社會,肯定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如果教師適當地拿自己現身說法,啟發學生努力學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經常用自己的亮點來反襯學生,就會給學生留下自我炫耀的印象,讓學生特別反感。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既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又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讚賞的內在心理需求。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顧自己進入自我陶醉狀態,輕視學生的反應,效果絕對不好。明智的做法是:教師運用激情、激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去,並引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自由展示、自由發揮。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以誠懇的認同和讚揚,並且要讚揚學生學習各個環節中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每一次進步。這樣學生就有一種特別被關注的感覺,他們會越來越有信心參加學習活動。如果教師只顧滔滔不絕地展示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學生就會由課堂主演變成觀眾甚至是場外觀眾。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出師、生、文字三情共振的激情氛圍,讚揚學生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

  忌挖苦謾罵 教師教態要認真。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談吐需文雅,口氣應親切,不諷刺、挖苦、謾罵學生,堅決不允許有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出現。

  忌孤傲清高與學生交談時,應大方、爽朗,不要孤傲清高,使學生不願接近您;不如他人時,應心悅誠服,不要出言不遜,那將有損教師的風度;介紹自己時,應謙虛、求實,不要自吹自擂,以免別人對您產生反感。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應溫文爾雅、持重沉穩。薩迪說:“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教師課堂教學的不宜行為

  一、開篇不宜淡如水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X課。”我常常聽到教者把這句話作為開場白。初聽時倒也覺得新鮮,“共同學習”嘛,老師跟學生處於平等地位,教育思想可嘉;可後來發現,不少人、不少課的開場白都是這樣,我便產生了疑問:日常吃飯菜尚且知道花樣翻新,有利於增進食慾,上課開篇一成不變,豈不要倒學生的胃口?

  有的教師很注意這一點。我聽一位老師教《“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者在板書課題時有意漏寫引號。寫後問:“老師這裡寫的與課本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開啟課本,認真看後齊說:“少了引號。”老師問:“這裡為什麼要加引號?”學生答:“這是引用一個人說的話。”老師進一步問:“你們看到這個題目,會想到哪些問題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這話是誰說的?”“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啊?”“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放掉?”“有沒有放掉?”……在肯定了學生積極動腦、大膽質疑之後,老師緊接著說道:“很好!這些問題課文都作了回答,現在請大家開啟課本。”接著,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地讀起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