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創業的故事

  “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裡替你種田!”這是宋金喜的口頭禪。現在,合作社種植的田地已達萬畝,每年僅土地租金就達400萬元,合作社每年能淨賺500萬元的利潤。這是成功創業的農民朋友宋金喜的一句話,現在請看小編為您精心推薦的,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社群休閒食品店創業

  “6個季度回本,否則盈利全部歸投資方所有”,幾個月前,有創業想法、有創業夥伴的李嘉,憑著這紙軍令狀,成功說服投資人並拿到了60萬元的投資。

  10月底,李嘉位於漢口馬場角的“七菓菓健康零食館”開業,開業當天就破5萬元營業額,遠超投資人每日6000元的營收目標。

  零食店職員發現大市場

  李嘉是湖北鍾祥人,1988年出生的他,2009年從武漢理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之後,曾短暫赴深圳創業,由於私人原因,很快回到武漢。此時恰逢某本土大型休閒食品連鎖企業招人,李嘉順利應聘進入,作為儲備幹部培養。

  從一名普通店員做起,共4個人的小團隊很快實現月營業額破30萬元,這是驚人的數字,很快讓李嘉對零食行業產生了濃厚興趣——這片市場潛力巨大,值得發展。

  做店員期間,雖然每天干著理貨、收銀、售賣之類的瑣碎活兒,李嘉卻很快對零食店的核心目標客群有了直接認識:20-40歲,女性居多,有消費能力,對於客戶來說,吃零食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則會相對忠誠,尤其是對一些單品口味的偏好,會有持續性,所以會員制是零食店很重要的制度。

  創業中意社群休閒飲食店

  隨著經驗的提升,李嘉被提拔為區域經理,工作內容更多涉及到公司決策,由於一些意見和其他領導相左,李嘉的煩惱隨之而來。2012年6月,李嘉離開原來的公司,加入武漢愛尚悠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這家休閒食品企業,擁有優質的貨源與銷售渠道。加入新公司後,李嘉很快接觸到公司的資源,開始醞釀自己的創業計劃。“如果能有一家開在普通社群的休閒食品店,讓很多居民不用跑遠路去商業區,也能享受到豐富的零嘴之樂,價格還相對平價,一定能受到歡迎。”——李嘉設想,在這家店,除了零食,人們還可以買到新鮮烘焙的西點和咖啡,時令炒貨和水果。

  一次朋友聚會,李嘉認識了武漢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畢業的丁俊,當李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丁俊的時候,丁俊表示認可,還主動提出可以助力加上線上的部分,使這個店成為一家真正集線上推廣加線下體驗一體的O2O社群飲食休閒店,至此二人一拍即合。

  用軍令狀“搞定”投資人

  創業設想有了,夥伴也有了,但哪裡去找錢呢?這讓李嘉犯難。開一家理想中的店鋪至少需要數十萬的資金。

  經過朋友介紹,李嘉得知有一個投資人正在尋找穩定可靠的創業專案,李嘉便加班幾天寫出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為了進一步增加自己對投資人的吸引力,李嘉和小夥伴們商量立下一份“軍令狀”——6個季度內收回投資成本,如果不能完成,則其間一切盈利歸投資人所有。

  和投資人見面時,這一份“軍令狀”確實成為最有說服力的保障,一舉拿下了投資協議,投資人也承諾,在此期間不參與對其店鋪的經營管理,而只需定時檢視財務報表。

  雙方達成合理的條件,李嘉選定了居民較多的馬場角開店,通過線上廣泛宣傳,和對周邊年老居民較多的特點作針對性貨品推銷。開業首日,店內的營業額就超過5萬元,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按照“軍令狀”所約定的6個季度收回投資成本,這意味著每天需要完成6000元以上的營業額。李嘉表示以目前每天的營業情況看,完成目標無壓力。李嘉計劃等會員達到一定數量,銷售穩定之後,他會發展社群配送,把最初的構想一步步實施。


 

  :養甲魚10年虧8萬種荒地年賺500萬

  從身無分文、靠賒回來的農機創業,到年賺500萬元的農機合作社“掌門人”,不到5年時間,黃陂農民宋金喜實現了人生大逆轉。

  身高只有1.64米的宋金喜是個有想法的新農人,他學過養豬,幹過獸醫。41歲時,他跟風養鱉,奔忙10年,不僅沒賺到錢,還欠下了8萬元外債。困境中,他發現了一個新商機:因當地大量勞動力外出,出現很多拋荒地。於是,2006年,51歲的他重新土裡淘金,在拋荒地上耕種,用了3年時間還清了全部債務。

  2009年,他參加農機培訓班,61050元的農機補貼4萬元,農機送至他家門口,他卻身無分文。“這季收割完後,就一次性付清!”宋金喜靠這句話,成功地“賒”到了農機,他戲稱這是第一隻“白狼”。隨後,他組建了農機合作社,18名村民抱團經營。

  2011年秋,合作社流轉了3000畝土地,其中一半是荒地。面對每畝400元的年租金。宋金喜再次玩起“空手套白狼”:到下一季作物收穫時,再支付流轉費;而“免費”化肥,成了他致富路上捕捉的第三隻“白狼”。

  “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裡替你種田!”這是宋金喜的口頭禪。現在,合作社種植的田地已達萬畝,每年僅土地租金就達400萬元,合作社每年能淨賺500萬元的利潤。

  跟風養鱉

  首次創業10年欠債8萬元

  宋金喜是黃陂人,初中畢業後回村務農。因村裡地少人多,他被安排搞養殖,先後養過豬羊兔。其間,他學會了獸醫。上世紀80年代初,農田承包到戶後,他便幹起了專職獸醫。

  每天走村串戶,宋金喜總會得到許多新鮮的資訊。1994年,他發現有不少村民養殖中華鱉賺了大錢,心動了。1996年,他不當獸醫,轉行養起了甲魚。

  宋金喜說服家人,將家裡的4畝地向下深挖,改造成甲魚池,這一下子就花了9萬多元。這幾乎是他全部的積蓄。

  池子修好後,宋金喜借了8萬多元,到市場買回了160斤種甲魚。初次創業,不諳水性的宋金喜很快嗆水了:他買回的甲魚被人為注了水,三分之一未能成活。

  出售甲魚蛋,是養殖甲魚的主要收入。1996年左右,甲魚賣五百多元一斤時,甲魚蛋售價為每枚25元,而且是商販上門收購不愁銷路。每隻母甲魚年產蛋四至五次,每次12至24枚,第一年,他靠賣甲魚蛋賺了5萬多元。

  但好景不長,甲魚蛋價格開始下滑,至1997年就跌至5元一枚。為增加收入,宋金喜繼續增加種甲魚投入。為此,成本也不斷增加,每百斤種甲魚,每天要投放30斤的鮮魚食料。

  宋金喜萬萬沒想到的是,甲魚蛋的價格跌跌不休,至2007年,甲魚蛋跌至0.8-1.0元的“白菜價”,而且鮮有商販問津。他嘗試孵化蛋並養殖甲魚出售,可市場上的甲魚已跌至38元1斤,僅為10年前的十五分之一。

  最終,宋金喜決定放棄。2006年,他處理掉600斤種甲魚。辛苦養殖甲魚10年,他添了8萬多元的債務。

  土裡淘金

  拋荒地裡“逆轉”人生

  那是宋金喜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為了躲討債人,那年大年三十晚上10點過後,他才敢回家。

  年近半百的宋金喜強撐著,不讓自己倒下,他決定再找個專案“賭”一把,儘快償還欠鄉親們的債務。他每天在村裡到處轉悠,希望能找到新的創業專案,結果他發現,半數農田閒置拋荒。

  宋金喜首先找到1985年就外出打工的村民朱勝新,朱家拋荒的地合計三畝多。他跟朱勝新商量,由他種朱家的拋荒地,承擔朱家在村裡應盡的義務,朱家隨時可以收回拋荒地。朱勝新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宋金喜陸續在本村“撿”種了60多畝拋荒地,每次農作物收穫後,他會主動送給對方几袋稻穀或一兩壺食用油。3年後,他還清了所有債務。

  無債一身輕。從農業裡嚐到甜頭的宋金喜開始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

  一次,他從訂閱的農業雜誌中瞭解到,國家正在大力推進農機補貼惠農政策,於是他於2009年11月,參加了在東西湖舉辦的免費培訓。

  2010年春節後,農機公司詢問參加過培訓的宋金喜,是否願意購買農機,他表示想買一臺插秧機,雙方經電話溝通敲定。“當時剛還清債務不久,下一季作物也沒有收穫,我幾乎身無分文!”宋金喜告訴大家,得知農機公司要將插秧機開到他家時,他心裡既喜又愁。

  2月下旬,插秧機開到了宋金喜家門口,許多村民圍過來看熱鬧。“我沒有錢!”宋金喜直接對銷售員說,“不過我種有60畝地,小麥和油菜還有三四個月就收了,到時錢一分不少給你!”最終,農機銷售員將插秧機留下了。

  宋金喜也沒食言,2010年6月,他一次性付清了購機款。“插秧機是我套的第一隻‘白狼’!”有了插秧機,宋金喜不僅可以為農戶提供服務賺取報酬,而且他籌劃的農機合作社,也得到17名村民的響應。大家有錢的出錢,有機械的出機械,朱鋪村農機合作社正式組建,宋金喜擔任理事長。

  年賺500萬

  未來還要開糧油加工企業

  合作社有了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農業機械,18名社員自種田地僅百畝,遠不能滿足農機的生產能力。於是,愛動腦筋的宋金喜喊出一個口號,“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裡幫你種田!”農業機械對合作社外的農戶提供服務賺外快:收割80元/畝,耕地80元/畝,插秧60元/畝。

  出租農機幫農戶耕地收割,仍未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2011年秋收後,宋金喜又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流轉3000畝地,並將口號改為:“您在外面一心賺錢,我在家裡替你種田!”宋金喜解釋說,將“幫”換成“替”字,就有了本質區別,前者還是原承包人自種,後者完全不用承包人操心。

  可是,每畝田地年流轉費400元,3000畝田地的年流轉費高達120萬元。宋金喜提出了“二套白狼”的方案: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到年末再支付流轉費。於是,合作社的18名社員齊發動,到附近各村找村民商談流轉土地事宜,順利地租到了3000畝田地,其中大部分是拋荒地。

  顆粒無收的拋荒地,流轉後有了穩定的收入,許多村民得到了實惠,在鄉鄰中口口相傳。宋金喜所在的合作社,接手的田地越來越多,至2013年突破7000畝,今年已達1萬畝。

  每畝田地需要使用複合肥50公斤,市場售價80元,萬畝田地需要化肥80萬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宋金喜再次和化肥供應商“談判”,最終,他成功套到了“第三隻白狼”:化肥供應商破例答應先提供複合肥,作物收穫後再付費。

  如今,農閒時,合作社有近20人打理農田,農忙時,用工最高達到60多人。宋金喜給大家算了一筆賬,除去農藥、種子、肥料、水電費、機械費、土地流轉費和人工費七項成本,夏收小麥,每畝可獲利150至200元;秋收稻穀,利潤翻倍。農機合作社每年純獲利500萬元。

  目前,朱鋪合作社有8臺聯合收割機,旋耕機、運輸機、翻耕機12臺,另有播種機、開溝機等眾多專業化機械。面對如此好的發展勢頭,宋金喜卻異常謹慎,沒有急於擴張,他表示,種植農作物還得靠天收,耕種面積暫時控制在萬畝規模,下一步,考慮延伸產業鏈,開辦糧油加工企業。

  談及創業故事心得,宋金喜頗有感慨,“喂甲魚,是毀掉的10年,教訓深刻;種荒地,腳踏實地耕耘,收穫頗多。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口也吃不了個大胖子,發家致富,還是得靠吃苦耐勞才能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