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外套與真現實人生個人感悟
導語:人類也喜歡在文字中尋找一點真實,尋找著慰藉和情緒的發洩點。作者的觀點真與假如何闡述呢?一起來看看吧。
假外套與真現實
外表往往與真實不符,世人卻容易被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莎士比亞
人是最喜歡假裝一本正經的一類生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會將最真實的內芯包裹起來,不以示人。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在人世間走得下去,被看成一個“正常人”。像那些行為與內心比較接近的人,不是被眾人視為“傻氣”,就會被認為“瘋癲”。
魯迅先生曾說:
如果我的內心、思想,別人都能看見,那一定要把人嚇一跳。
其實,豈止是嚇一跳呢,說不定整個人都不會好了。原因很簡單,想想自己的內心和思想是怎樣的,也就明瞭了。
人就是這樣,即希望與真實相伴,又接收不了它本就“醜陋”的相貌。那些在內心閃現過的慾望、私念、憎惡與虛妄,哪樣不是滿足了一己之心後,便又擔心暴露而把它深藏起來,甚至不惜罩上一件漂亮的外套,掩人而目。
凡是能表現出來給人看見的,一定是梳妝打扮了一番,能見得了人,又能為自己加分的表現。至於那些本真的東西,都是不堪示人、會被人唾棄而攻擊、為自己減分而被人詬病的,必須要隱藏。
於是,人類喜歡與文字對話,在文字中還原本真,說些平時不能說的話,發著不能對人發出的火。文字比人好,不管你真實的面目如何猙獰,思想如何齷蹉,它都不言不語,任你一通發洩與傾訴。
於是,人類也喜歡在文字中尋找一點真實,尋找著慰藉和情緒的發洩點。在那些替我們說著想說的話,做著想做的事的人物身上尋找著安慰,與他們發生著共鳴。哪怕只是一個會心地微笑,抑不住的眼淚,都能讓我們如排出毒素一般地身心通暢。
但是,又正因為人類看破不能說破的悲哀,讓真實有了見光死的屬性,即便在文學作品中,也要假語存焉。但應該還是要慶幸,那裡的真實是看得見,尋得著的,而且不會逃避,永遠白紙黑字地佇立在那裡。
或許真是一歲年紀一歲心,現在的我反而對這些真真假假看淡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固執於真假,也不再糾結於別人是否表裡如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和執念。回想一下自己,不也是同樣的假模假樣嗎?心裡不也是善念、惡念彼此較量,而不敢真實表露嗎?一個成人的內心,不會再潔如雪,純淨得沒有雜質。
魯迅先生在《三閒集·怎麼寫》的一文中講道:有讀者疑心作者對第三人稱主人公的心理為何知曉得如此精細?於是那一種幻滅之感,使文學的真實性消失了。魯迅先生認為,這是讀者的粗心。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別人以敘述自己,或以自己推測別人的東西,便不至於感到幻滅,即使有時不合事實,然而還是真實。這不是真的幻滅,正如查不出大觀園的遺蹟,而不滿於《紅樓夢》者相同。先生還認為,幻滅的悲哀不在於假,而在於以假為真。
現實生活中如此,文學作品中亦如此——用“假”做個依託,昭示著“真”的存在。只是在文學作品中,善或者惡會被放大,提示著這種存在——讓讀者能夠讀到各種人性的真實面目。
而且,人性只會朝無限的可能發展,不會像現實生活中那樣,被包裹在假外套下,不易被人察覺,似乎並不存在 。我們只需在文字中體察作者的真實內心,覺察出各種人性存在的可能性即可。至於是否與現實生活貼切,並不那麼重要——文學作品本就是來緣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我們只要能夠辨識,勿以假為真那才是重點,否則,那可真是幻滅的開始。
還是魯迅先生的那句話講得最明白:幻滅的悲哀不在於假,而在於以假為真。
作者: 又耳
公眾號:又耳夜讀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