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叫端午節的原因是什麼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說法,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叫端午節的原因:

  說法一: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說法二: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說法三: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其實“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 “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節都有哪些名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1、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2、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3、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4、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5、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6、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7、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8、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賽龍舟,掛香囊,掛艾葉、菖蒲等,在端午節這天要記得吃粽子、去看龍舟哦。

  端午節來歷及傳說

  一說端午起源於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復國後,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於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於是重耳為紀念他,規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是起源於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於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屍於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絃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為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於樑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