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裡春秋閱讀題答案

  都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關於粥的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粥裡春秋》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供大家學習,相信這些文字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粥裡春秋》閱讀原文

  剛剛懂事,讀過幾年私塾的父親就一字一頓地教我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還多次讓我跟著他高聲朗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唸了,也歌唱式地朗誦了,其實只是掛在嘴上而已。年齡稍大以後,特別是親眼目睹了村民們為了糧食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才逐漸掂出這些格言和詩句的分量。

  三月播種。一家人隨著東方的第一縷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嬌嫩芽尖的稻種,小心翼翼地均勻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遼闊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鏡子般平整,倒映著藍天白雲,使人恍然覺得,那些身手矯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綠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蟲。

  高溫悄悄來了,村民們像照料子女一樣侍候莊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莊稼長得好,就喜笑顏開,心滿意足。天熱悶人,他們說:“好!不冷不熱,五穀不結呀!”雙腿被蚊蟲叮得奇癢難忍,被螞蟥吸得鮮血淋漓,他們只是笑笑。終於,稻穀一天比一天飽滿了,遠遠望去,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逐漸變得金光閃爍,氣象萬千。

 

  村民們不辭勞苦種植糧食的過程,使自幼在農村長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們對糧食無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讓我終身難忘!鄰居房大伯,每當新谷登場,他最愛的是先煮一鍋新米粥細細品嚐。他喝粥時的陶醉神態,使人覺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間難得一見的美食。更難忘的是,一碗粥喝罷,他要仔仔細細地把碗舔得千乾淨淨,不留一絲粥液,那碗便如水洗過一般。

  第一次見房大伯舔碗,我很以為怪,回家告訴父親,父親神情莊重地說:“你記住,這就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見粥多矣!最難忘的是那個全民飢餓的年代,村民們被指示拆灶砸鍋,全部到大食堂吃飯。那時家家斷炊煙,戶戶無雞鳴,食堂每天只供應兩頓粥。分粥時,兩名服務人員一人用大鐵鏟在一個大缸內不停地攪拌,讓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憐的米粒浮上來,另一人負責往滿臉飢餓的村民碗裡舀粥。說是粥,其實是稀湯,碗裡的米粒屈指可數……但是,在飢餓面前,人與人之間卻顯現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時,我們大學生裡多數男生到月底總要餓一兩頓,甚至一兩天。這時,早就留心的女同學會伸出援助之手:“呶,我這兒有吃不完的飯票,給你們……”面對桌上小小的一卷飯票,男生們推來讓去:“我不餓!我不餓!”飯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裡。其實,她們哪裡是“吃不完”?他們哪裡會“不餓”?這盤中粒粒,又豈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慶幸我的兒孫們趕上衣食無憂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時代。單就米粥來說,什麼八寶粥、銀耳綠豆粥、蓮子荷葉粥等等,花樣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執地要求我的兒孫們什麼時候都不可忘記古訓!兒孫們接受了我的意見,並付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見到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兒,在飯桌上嚴肅地批評剛上小學的錄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總是改不了到處丟飯粒的毛病!不是剛背過唐詩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聽後欣慰地笑了,笑著,笑著,卻又不知怎的忽然間熱淚盈眶……

  ***選自《文人品粥》,有刪改***

  《粥裡春秋》閱讀題目

  16.對《憫農》的內涵,作者有一個深入理解的過程。請用四字詞語填空。

  剛剛懂事,*** *** →年齡稍大*** *** →上大學時,*** ***

  17.根據具體內容,按要求答題。

  ⑴閱讀第七段,展開想象,寫出村民們笑笑之後會說的話。

  天熱悶人,他們說:“好!不冷不熱,五穀不結呀!”雙腿被蚊蟲叮得奇癢難忍,被螞蟥吸得鮮血淋漓,他們只是笑笑,說:“ 。”

  ⑵第九段哪些細節表現出“相濡以沫”的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對文章語言品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三段“小心翼翼”寫出村民勞作的仔細,“均勻”寫出撒種動作的細緻,二者各有側重。

  B.第四段描寫村民稻田插秧,彷彿“栽插在青天之上”,勞動的場景富有詩意,充滿美感。

  C.第八段,鄰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過一般”,表現了他喝粥時專注而且陶醉的神態。

  D.第十段中孫兒“嚴肅地批評”孫女的那番話,簡直就像一位長輩在教育晚輩,頗有童趣。

  19.文章以“粥裡春秋”為題,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粥裡春秋》閱讀答案

  16.掛在嘴上 掂出分量 倍感深重

  17.⑴示例:沒關係!為了莊稼好,受點苦也沒啥!

  ⑵女生平就留心到男生在捱餓;女生藉口“吃不完”,把飯票送給男生;男生互相推讓把飯票塞給最瘦弱的同學。

  18.C

  19.對農人辛苦種植糧食和珍惜糧食的敬重;對飢餓年代人與人之間相湍以沫的真情的懷念;對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的欣慰;對如今人們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的喜悅。

  關於粥的知識

  在中國四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

  粥文化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宋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可見,粥與中國人的關係,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煮好粥的標準是什麼:

  1.生米煮粥,比直接用米飯做成粥更好吃。

  2.用圓滾滾的米做粥,容易熟、容易軟爛,口感更好。

  3.加入些高湯,是粥營養美味的小祕密。

  4.粥是高溫糊化的美味,這就是化學上有名的糊化反應。

  5.最好選用新米煮粥,配料更要新鮮,否則粥就談不上鮮美。

  另外,喝什麼粥最好:

  民間有諺語:粳米煮粥最養人。粳***jīng***米是什麼米呢?大米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根據秈稻的收穫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兩種。糯米由糯性稻穀製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粳米由粳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

  粳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厭,是天下第一補人之物。粳米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生素A、E、B1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有健脾養胃、補中益氣、強壯筋骨、長肌肉、通血脂和五臟、止虛寒瀉痢等功效。

  大米和小米,以2:1的比例煮粥,是最容易消化的。這樣的搭配非常合理,大米易於消化,調和養胃,小米營養豐富,滋潤臟器。正常人喝粥可以養生,粥和其他事物搭配,又有不少新的功能,這就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了。

  摺疊編輯本段訣竅

  1、浸泡:煮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時,讓米粒膨脹開。這樣做的好處:①粥來節省時間;②攪動時會順著一個方向轉;③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開水下鍋:大家的普遍共識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裡手卻是用開水煮粥,為什麼?你肯定有過冷水煮粥糊底的經驗吧?開水下鍋就不會有此現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時間。

  3、火候:先用大火煮開,再轉文火即小火熬煮約30分鐘。別小看火的大小轉換,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攪拌:原來我們煮粥之所間或攪拌,是為了怕粥糊底,沒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擔憂,為什麼還要攪呢?為了"出稠",也就是讓米粒顆顆飽滿、粒粒酥稠。攪拌的技巧是:開水下鍋時攪幾下,蓋上鍋蓋至文火熬20分鐘時,開始不停地攪動,一直持續約10分鐘,到呈酥稠狀出鍋為止。

  5、點油:煮粥還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後約10分鐘時點入少許色拉油,你會發現不光成品粥色澤鮮亮,而且***別樣鮮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數人煮粥時習慣將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倒進鍋裡,百年老粥店可不這樣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頭煮的煮、焯的焯,最後再擱一塊熬煮片刻,且絕不超過10分鐘。這樣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渾濁,每樣東西的味道都熬出來了又不串味。特別是輔料為肉類及海鮮時,更應粥底和輔料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