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整理的關於和相關資料。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先為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後來官至上卿,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了“負荊請罪”的故事,體現了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

  《將相和》的典故為歷代人們所傳頌,家喻戶曉。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瞭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

  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隻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愛不釋手。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昭襄王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說:“和氏璧已被我派人送回趙國,您先把十五座城交給趙國,不然休想得到和氏璧。”秦王想攻打趙國,但又沒有什麼好處,想挾持藺相如,但又想藺相如機智勇敢,不怕死,於是無奈地放了他回趙國。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藺相如怎麼死的

  藺相如是一個出生和去世時間都是謎的人,與此同時他的死因也是一個謎。因此對於藺相如怎麼死的這個問題,民間流傳著兩種傳說,一種是和澠池之會相關,一種是和廉頗相關。

  藺相如的故事中除了完璧歸趙,就數繩池之會的典故了,說的是秦國為了攻取趙國不斷地向趙國進攻,在第三年的時候趙國損失慘重,但是秦軍的勢力也被制止,於是秦國想和趙國講和,這樣可以一起攻打楚國。秦國為此派了使者來到了趙國,約了趙王在澠池見面。秦王表面想和趙王和好,但是處處想讓趙王處於自己的下風。藺相如用自己的機智保護了自己的君主不被侮辱,這件事過後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便拿太子去做秦國的人質,不料太子在秦國得病而死,藺相如因此獲罪被處刑。

  還有一種說法和廉頗有關,當時藺相如和廉頗是生死之交,他們之間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負荊請罪”,說的是廉頗嫉妒藺相如想要當面侮辱他,但是藺相如為了國家大全沒有和他計較,後來讓廉頗非常羞愧,親自來請罪。後來他們便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一起為趙國做事。秦攻打趙國的時候廉頗不幸慘敗,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之後驚叫,口中吐出了鮮血,最終死亡。

  以上兩種說法都是傳說,並沒有依據可言,根據史料對藺相如的記載,他極有可能是因為得病而死,而且是死在了邯鄲,但是因為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導致藺相如的死因還是一個謎。

  趙國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藺相如的一生中充滿了不少的傳奇色彩,而他的死也一樣充滿了神祕的色彩。雖然關於藺相如怎麼死的有兩種說法,但這畢竟是民間的揣測,並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因此直到現在他的死仍舊是個謎。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