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藝術發明介紹大全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皮影的發展

  根據史料和近代民間皮影藝術流傳的實際狀況,可以推斷和證實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倍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彼彼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的藝術

  泰山皮影戲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戲又稱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樸。據長輩的長輩講,皮影戲在泰山已經唱了400多年了,是誰第一個把皮影戲傳到泰山已無從考究。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佈景、音樂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與雜耍無異,不過幾個鏤空的皮人兒被人比劃。可你不要小瞧了這幾個小人兒,唱起整本的大戲來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熱鬧唱啥。在早時泰山腳下的皮影戲班有十幾個,活躍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歡迎。

  皮影的特點

  1 、在題材上,許多劇目取材於泰山文化傳說。

  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稱。

  3、在皮影製作上,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強烈,蘊含著山東人豪爽的民風情感。

  4、在唱腔上,以山東大鼓為主,剛中有柔,具有雜家風格,體現了泰山文化的相容性。

  皮影的裝扮

  皮影人物頭茬就是影人的頭部造型,其面部與髮式和帽子相連***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為五分側臉,髮式和帽子為七分側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視角度等,這種構圖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把美儘量展現出來。髮式和帽子大都為陰刻***去皮留線***,其線條疏密虛實、繁而不亂、簡而不空。尤其陰刻的髮式和帽子,與配以陽刻***去線留皮***的鏤空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和諧而又統一。

  所謂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統稱,又叫砌馬子。它包括動物造型、各種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細、裝飾性強。景片分室內、室外兩部分,室內景片有掛在影窗上部的裝飾圖案、彩簾,用來象徵典型環境。室外景片有金鑾殿、龍宮、將門、帥府、亭臺、門樓、閣樓、綵樓、庭院、茶館、城門、雲洞、客棧、橋、河、山石、花草、樹木等等。道具分為室內擺設,如:桌、椅、衣櫃、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種兵器、車、船、轎、輦、各種燈具、酒具、儀仗等等。

  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為陰刻,色彩豔麗,大色塊的塗染與鏤空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相互映照,顯得華麗莊重、明快典雅,在設計時要求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在處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亂、密而不雜。

  動物雕刻包括一些飛禽、牲畜和走獸的造型。它們一般為陰刻,雕刻時體積小的可雕刻成一個整體;如果體積大,可將頭、尾、四肢與身體分解進行雕刻。而後再用線裝訂。

  皮影的皮雕

  皮影雕刻藝術是一種極具形式美的藝術,它以傳統民俗繪畫為基礎,不否定繪畫的再現、寫實功能,並把這種功能融化在它的審美表現和情感體驗之中,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的“不似之似”,介於真與不真之間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寫神”,又是“外師造化”的產物。其色彩、線條和形體的豐富、變化,讓人們心悅誠服地承認、讚美它精湛的技藝,肯定它是人類天才創造的造型藝術的代表。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為材料,如牛皮、羊皮、馬皮等。唐山皮影是選用上乘的驢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區,毛驢很多,驢皮資源豐富。而且山區毛驢多食草,與糧食和其它飼料餵養的毛驢相比皮質更白、透明度更強。俗有北山驢皮明如鏡之說。用這種驢皮雕刻出來的影人透明潤澤、質地上乘。前輩藝人曾留下很多關於驢皮使用和雕鏤的藝訣,如:“一張驢皮寬又寬,使用起來選擇嚴。肋邊骨處最透明,刻出頭茬色鮮豔。屁股皮張易回捲,雕鏤影人不平板。脊背適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車馬船……”,最直觀的反應了對驢皮選料和雕刻的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