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話小故事大全
神話是敘述人類原始或是演化階段時的故事,它通常可以反映出人類最本質、最原始的思維方式或是精神內涵。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篇一:煮海治龍王
不知是哪朝哪代,舟山西南面的一個小島上遍地埋著黃燦燦的金子,所以人們稱它“金藏島”。
後來,這滿島藏金子的訊息被貪得無厭的東海龍王知道了。他為了獨吞這滿島藏金的寶地,竟調遣龍子龍孫、蝦兵蟹將,漲潮的漲潮,鼓浪的鼓浪,直向金藏島撲來。眨眼間,惡浪滔天,狂風大作,金藏島上樹倒屋坍,人們呼爹哭娘,一派悽慘景象。
金藏島東首有座紡花山,山上住著一位紡花仙女,她目睹東海龍王無端作惡,殘害百姓,心中忿忿不平。於是她手拿神帚,朝海面輕輕一拂,漫上山來的滾滾潮水、滔滔巨浪,就嘩的一聲向後倒退了。金藏島上倖存的男女老少,都紛紛逃往紡花山避難。
紡花仙女搖身一變,化作一位白髮蒼蒼的百歲阿婆,拄著柺杖對大家說:
“龍王水淹金藏,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隨我把花來紡。紡花織成漁網,下海鬥敗龍王!”
大家聽了百歲阿婆的話,不論男女老少都來紡花織網。紡呀織呀!織呀紡呀!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織出了一頂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線漁網。
漁網織成了,派誰下海丟鬥龍王呢?人群中跳出一個小孩,拍著胸脯說:
“我去!”
鄉親們一看是海生,不禁心裡涼了半截。海生是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乳氣還未脫,穿著開檔褲,怎能下海鬥龍王?紡花仙女卻樂呵呵地說:
“下海鬥龍王,貴在有膽量,就讓海生去吧!”
接著,她拿出一套金線衣,給海生穿上,又向海生傳授了鬥龍的祕訣。
海生穿上金線衣,頓覺全身一陣酥癢,他遵照紡花仙女的囑咐說了聲:“大!”渾身上下的肌肉疙瘩立刻一塊塊鼓了起來,越來越大,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力大無窮、頂天立地的巨人。眾鄉親一個個著得目瞪口呆。這時,海生毫不費動地拿起那頂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線漁網,辭別紡花仙女和眾鄉親,邁開大步,奔下紡花山,撲通一聲跳進了汪洋大海。
誰也奇怪,海生游到哪裡,哪裡的潮水海浪就為他讓路。原來海生穿的金線衣是紡花仙女特地為他編織的避水寶衣呢!
不一會兒工夫,海生來到海中,取出金線網往下一拋,說聲:“大!”那網??天蓋地撒向大海。萬萬想不到,第一網收起,就擒住了東海龍王的護寶將軍??狗鰻精。海生聽紡花仙女說過,只要擒住狗鰻精,就可得到煮海鍋;有了煮海鍋,就能保全金藏島。他開心極了,命令狗鰻精快快交出煮海鍋來!
金線網越縮越小,被罩在網中的狗鰻精痛得死去活來,為了活命,只得乖乖地帶著海生到東海龍宮的百寶殿去拿煮海鍋。
百寶殿金光萬道,殿內九缸十八排,缸缸盛滿了奇珍異寶。海生什麼都看不上眼,單單拾起一隻黑乎乎的煮海鍋,就急匆匆回紡花山來了。
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紡花仙女的指點,在海邊支起煮海鍋,舀來一勺東海水,燒旺一堆乾柴火,哺哩咱啦煮起來。煮呀!煮呀!一炷香過去了,煮得海水冒熱氣;二炷香過去了,煮得海水起白泡;三炷拄香過去了,煮得東海龍王老老實實浮出水面,後面跟著一幫氣喘噓噓的龍子龍孫、蝦兵蟹將,直喊饒命!
“退潮息浪,還我金藏。否則,我就煮爛你這個海龍王!”
東海龍王連連打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金藏島終於又露出水面重見天日。
誰知,等海生端開鍋,熄了火,海龍王又突然漲潮鼓浪,一個浪頭將煮海鍋卷得無影無蹤了。
“怎麼辦?”海生急得直跺腳。這一腳非同小可,跺得地動山搖!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金子,都被海生跺了出來,紛紛飛向海岸,落在灘頭。眨眼之間,??成了一到金光閃閃的大海塘,任憑潮湧浪翻,金塘巍然屹立,紋風不動。
自此以後,海龍王再也不敢來掀風作浪,黎民百姓也可安享太平,而“藏金島”也被人們改稱為“金塘島”了。
篇二:龍頭金釵
舟山六橫島有個田坳村,村後傍青山,村前臨海灘。村裡有一對兄弟,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一個月夜,兄弟倆到海邊去捉沙蟹埋蕃薯。喲!海灘上密密麻麻的爬滿了沙蟹、紅鉗蟹,兄弟倆可高興啦!大郎拿起扁擔在前面打,二郎在後面拾,一些些功夫裝滿了兩籮筐。大郎叫二郎先挑回去,騰出籮筐再來挑。
二郎把沙蟹挑到蕃薯地裡一倒,趕緊又回到海灘來。咦!大郎怎麼不見?到哪裡去了呢?海邊喊喊沒人應,山上找找沒人影,回家看看冷清清。二郎急得哭了,跑去問村裡的老公公。老公公告訴他:
“海里有一條千年黑鯊魚,殘暴凶惡,經常到海邊來張著大嘴吃人。
你的爺爺和爹爹,就是被黑鯊魚吃去了,說不定大郎也被黑鯊魚吞到肚子裡去了。”
二郎謝了老公公,又傷心又痛恨,發誓要找黑鯊魚報仇。老公公想了想說:“你要報仇,到龍山灣去求龍公主幫忙吧!”
二郎謝了老公公,辭別了眾多鄉親,翻過一個坳過一道灣,來到龍山灣。龍山灣有個龍潭,黑沉沉的深不見底,陰森森的寒氣逼人。二郎圍著龍潭。蹲了一圈又一圈,不知怎樣才能找到龍公主,急得坐在潭邊直掉淚。眼淚掉到龍潭裡,突然一片亮光,現出一座銀閃閃的大宮殿。二郎破涕而笑,一骨碌跳了起來,憨頭憨腦的向宮殿走去。
這是龍公主住的地方。真大呀!一幢幢都是水晶砌成的,五顏六色,絢麗多彩,好看極啦!大宮殿接小宮殿,龍公主住在哪一幢?二郎朝東廂尋。尋呀尋,忽見一間屋裡閃著紅光。他進去一看,屋裡有個大蒸籠,熱氣騰騰,蒸籠外面繡著一條紅通通的火龍。火龍看見有人進來,呼的一聲,噴出一團白霧。喲!好燙人呀!二郎連忙擎過一桶水,猛地潑了出去。火龍怕冰,逃走了!
二郎開啟蒸籠一看,滿籠是龜瞥魚蝦。他正餓著哩!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就吃。吃一口身子長一長,吃一口,力氣大一大。一下子長成了高高大大、壯壯實實的俊小子。
小宮殿通大宮殿,龍公主住在哪一殿?二郎朝西廂尋。尋呀尋,忽然傳來笙歌樂曲聲。他順著歌聲,尋到一宮殿,探頭一看,只見一群姑娘穿紅戴綠,邊歌邊舞。喲!歌聲是多麼動聽呵!舞姿是多麼優美呵!可是,二郎心裡正煩哩!不想聽不想看,粗著喉嚨喊道:
“別跳了,你們可知能公主住在什麼地方?”
姑娘們吃了一驚一齊朝門口望去。喲!是個又俊又憨的小子嘻嘻的笑啦,齊聲說:“龍公主不在,快來跳舞吧!”
二郎急了,轉身欲走,忽聽得清脆脆一聲叫:“二郎慢走!”
只見兩個宮女擁著一位天仙般的少女飄然而來。
姑娘們悄悄地說:“龍公主來了。”
二郎聽說是龍公主,急忙上前叩見。龍公主扶起二郎說:
“你的來意我知道了。可是,那黑鯊魚十分凶惡,你不害怕嗎?”
“為父兄報仇,為漁鄉除害,死也不怕!”
龍公主微微一笑,隨即從頭上拔下一支黃燦燦的龍頭金釵交給二郎說:
“你拿去吧!到時候用得著哩!”
二郎謝了龍公主,接過龍頭金釵走啦!
二郎走出龍宮,只見眼前藍澄澄的大海,到哪裡去找黑鯊魚呢?要是有條路該多好呀!真怪,他心裡這麼想,龍頭金釵便一閃一閃的射出金光,海水向兩邊排開,中間讓出一條又平又寬的大路。二郎又驚奇又高興,順著大路奔跑起來。跑呀跑,不知跑了多少時候,二郎跑累了,便在一個沙丘上坐下來。奇怪,沙丘怎麼抖動起來了?他低頭一看,啊呀呀!原來是黑鯊魚躲在沙丘裡睡覺哩!還沒等二郎反應過來,黑鯊魚一張嘴,就把他吃進肚裡去了。
黑鯊魚肚裡黑沉沉的,什麼也看不清。二郎拿出龍頭金釵一照,發現大郎昏沉沉地躺著哩!他急忙用龍頭金釵的金光在大郎心窩上一照,大郎輕輕地舒了口氣,活啦!
二郎說:“哥呀!你莫慌,等我殺死黑鯊魚,就回家去!”
二郎說罷,軌舉起龍頭金釵朝黑鯊魚的心肺上猛刺猛剜,黑鯊魚痛得亂蹦亂竄,一頭鑽進沙丘裡,死了。
二郎用龍頭金釵剖開黑鯊魚的肚皮,拉著大郎跳了出來,大郎高興地說:“兄弟,我們快回家吧I”二郎說:
“慢著,慢著,把黑鯊魚拖回去,讓鄉親們剝它的皮,吃它的肉,解解心頭之恨呵!”
大郎說:“這麼大的鯊魚,怎麼拉呀?”
是呀!這樣大的鯊魚怎麼拖得動呢?對了還是問問龍頭金釵吧!龍頭金釵一閃一閃的射出金光,召來了十八條大鯨魚,拖起黑鯊魚就往田坳跑。二郎和大郎騎在鯊魚背上,比乘船還穩當呢!
篇三:管家老龍
舟山島上有個大展莊,大展莊裡有個翁家坳,翁家坳後面有座鄭家山,鄭家山上有一個小小的龍潭,龍潭裡面住著一條老龍。這條老龍每逢乾旱不雨的夜晚,總要用龍角頂出一把骨排椅,到龍潭邊上坐一坐,看一看,察看天象,如果大展莊上田水乾了,吃水少了,他就把身子一彎,將頭伸到龍潭裡,吸一口水,朝大展上空一噴,立即下起雨來。大展莊的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莊上的人都說,這是鄭家上老龍行及時雨的結果呢!
鄭家山那個龍潭,上口小,下口大,潭的四周精光滴滑,深不見底,直通東海大洋。鄭家山老龍長年累月住在這個龍潭裡,深居簡出,他的結拜兄弟釣門港老龍,常勸他換個大地方,他總是含笑謝絕了。他說這個龍潭雖小,卻能在山頂眺望普陀山佛國風光,在潭中能閉目養神,生活倒也過得清閒。
有一天夜裡,老龍突然覺得神思不寧,坐臥不安。他披衣起來,步田龍潭,站立在鄭家山上,極目遠眺。只見北邊天際殺氣瀰漫,星月無光。
老龍急忙跳上雲端,定睛望去,原來是金兵把棗陽城圍得水洩不通。城內宋營裡,兵斷水,馬斷草,眼見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可把他難住了。去解危吧!難免要聞殺戒;不去解危吧!又不忍城破民遭殃。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找釣門港老龍商量。
釣門港面對東海大洋,海寬水深,釣門港老龍身居龍宮,逍遙自在。這時,他正坐在龍宮裡,笙蕭歌舞,飲酒尋歡。聽說鄭家山老龍來了,連忙起身相迎,端杯斟酒,殷勤款待。鄭家山老龍哪有心思飲酒,急忙將來意告訴釣門港老龍,約他同去棗陽城解危。釣門港老龍聽了,竟哈哈大笑起來說:
“上有玉帝,下有百姓,此事非我所管,大哥何必自找苦吃呢?”
鄭家山老龍聽了很不是味道,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他當即告辭出來,悄悄駕起祥雲,向棗陽城而去。
過東海大洋,越過高山峻嶺,到了棗陽上空。他按下雲頭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挑著一擔東西急匆匆向宋營走去。到了棗陽城下,被一個守城門的宋兵攔住去路:
“喂!老頭,不準過去!”
老翁喘著氣抹著汗說:“我是給你們送東西來的,快讓我進城吧!”
宋兵一聽送東西,倒是很高興,可是仔細盯量一番:前頭是一桶清水,後頭是一小捆稻草,再也沒別的東西。那個宋兵哭笑不得,搖了搖頭說:
“老頭呀!你是一片好心,可是這一點水不夠十人喝;這一捆草不夠??
一匹馬!”
老翁朗聲笑道:“軍情緊急,先用著再說吧!”邊說邊挑擔進了城。
城內宋兵和百姓聞訊擁來,這個舀一勺清水,喝下去清涼甘甜,精神百倍;那人扯一把稻草,戰馬吃了,迎風嘶鳴,威風凜凜。那一小桶水任憑千人舀萬人喝,就是不見淺一點:那一小捆草,任憑??了多少匹戰馬,總是不見少一點。於是士兵們一湧而上,抬水的抬水,挑草的挑草,霎時間兵營里人歡馬也叫,熱鬧非凡。
棗陽城裡有了水,有了草,一下子兵強馬壯,鬥志昂揚。城內兵民又驚奇又感激,紛紛詢問這個白髮老翁:“你老人家尊姓大名?何居何地?”
老翁回答說:“我姓鄭,家住舟山府大展莊翁家坳。”
第二天,宋營開城決戰,把金兵打得大敗而逃。宋兵絕處逢生,反敗為勝,更加崇敬那個白髮老翁,可足四處尋找,哪裡還有他的蹤影!帶兵的將軍只得據實奏明宋王,為老頭請功。宋王聽了,感慨不已,下旨欽差查尋此人,當面封賞。
欽差奉旨出京,過關穿城,棄馬登舟,越過東海大洋,穿越釣門港,到了大展的茅洋埠頭上岸,坐了八人大轎,鳴鑼開道,向翁家坳來。到了村口,見有個駝背老人在挑水,連忙上前問話:
“喂!老頭,村上可有一位姓鄭的老公公?”
駝背老人原是鄭家山老龍所變,他不要封賞,也不願離開鄭家山,於是笑笑答道:“翁家坳裡統統姓翁,哪有姓鄭的老公公!”
那個欽差大臣本來就不滿意這份苦差事,現在聽駝背老人這麼一講連忙傳下話來:“既然無此老人,我們回去吧!”
於是,大隊人馬原路返回。官船到了釣門港,突然風浪大作,烏雲遮天,官船隻得拋下船錨。可是錨剛拋下,海面就風平浪靜,船一起錨,風浪又來了。如此反反覆覆,嚇得大官小官面如土色。欽差大臣畢竟比別人高明,見此情形,連忙合掌禱告:
“要是棗陽城解危的老翁是此地神靈,即請平風息浪!”話音剛落,風浪靜息了。”
欽差當即宣讀皇上詔封果然,官船就平平穩穩開走了。原來興風作浪的正是釣門港老龍。他聽說皇帝來封鄭家山老龍,心裡酸溜溜的;一看沒有封到鄭家山老龍,真是喜出望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就來攔路討封。
如此情景,鄭家山老龍看得一清二楚,不覺感嘆地說:
“有危不救,討封爭先,真乃小人也!”
他未為富貴所動,依舊住在鄭家山的龍潭裡,經常用龍角頂出一把骨排椅,在龍潭邊上坐一坐,察看天象,為大展莊行雨賜福,所以大家都稱他為“管家老龍”。
篇四:天門石
相傳女媧煉石補天的時候,有一塊石頭從爐裡滾出來,落到了峨眉山上。這塊石頭又高又大,直通玉皇大帝的南天門。也就是說,有了這塊天門石,天宮裡的那些仙女仙童要到人間來可就便當多了,只要順著這塊石頭向下走,不一會兒就到了峨眉山腳下。
篇五:開創先朝啟
上第一個朝代的啟
禹三十歲生日,是在搬石挑土、修壩浚河中度過的。那一年,他在塗山結識了阿嬌姑娘,彼此情投意合。南方告急,禹火速馳援,甚至來不及與阿嬌告別。從那一日起,阿嬌天天打發丫環到塗山南面的山腳下等侯禹回來。禹去而不返,阿嬌等得煩悶極了,她信口長吟:“等侯人呵,是多麼的漫長喲!”據說這就是南方最初的樂歌。
終於有一天,阿嬌等到了心上人,他們在臺桑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新婚第四天,忽報汛情緊急,禹不得不辭別新娘,踏上征程。阿嬌被送到禹的封國安邑,禹的家臣在安邑城南替她築了一座高臺,讓她寂寞時能登上高臺遙望遠隔千里的家鄉,聊慰鄉愁。
阿嬌不願意既離開熟悉的故鄉,又離開親愛的丈夫,她通過魚雁傳書說服了禹,加入到抗洪大軍的行列裡。阿嬌陪伴在禹的身旁,每天為辛勤勞作的禹端水送飯,她感到很滿足,很幸福。巨熊開山
河渠修至堰師,被形勢險峻、路徑盤曲的繯轅山擋住去路。禹見此山岩石崢嶸,極難開鑿,就吩咐阿嬌:“我在山崖邊掛一面鼓,你切記,聽見鼓聲方可送飯。”他目送阿嬌遠去,搖身一變,化作一頭力大無窮的巨熊,嘴拱爪扒,硬是在堅固的岩石上挖出一條深溝。禹正忙得不亦樂乎,一不小心,後腿踩落一塊碎石,不偏不倚,咚的一聲,砸在崖邊掛著的鼓面上。
阿嬌聽到鼓聲,興沖沖地提著飯籃來找丈夫,她轉過山崖,猛然看見一頭熊在拼命地拱呀扒呀,嚇得大聲尖叫。禹被妻子的尖叫聲驚醒,換回人形,剛想解釋,阿嬌早扭頭拔足狂奔而去。
阿嬌涕淚滂沱,羞憤交加,她想不到,至善至美的丈夫原來是一頭熊變的,她的心因病苦的極致、失望的極致而麻木,而僵硬,她的身軀也隨之化成一座冰冷的石像。 禹尾隨趕來,追至嵩山,見妻子已成石像,不禁又急又氣,他衝著石像大喊:“還我兒子!”石像顫動,裂開一道口子,從裡面滑出一個嬰孩,那就是啟。
啟好享樂,嗜歌舞,與崇尚儉樸的父親大不相同。他乘坐雙龍,穿越重重雲霧,先後三次到天帝那裡去作客,學會了《九辯》、《九歌》,並將所學的天樂改制成《九韶》,在人間傳播。他喜歡戴青蛇耳環,佩白色玉璜,左手執羽傘,右手持玉環,合著《九韶》的節拍翩翩起舞。
禹歸天后,生前選定的接班人伯益繼承帝位。益懂得鳥獸語言,曾經在舜帝朝中擔任管理山澤的虞官,他發明了捕獸的陷阱,連帶發明了水井。禹治洪水,他始終追隨左右,是最得力的助手。
心高氣傲的啟不甘心王權旁落,他利用父親的崇高威望,憑藉家族的雄厚勢力,驅逐伯益,奪回帝位,將公天下一變而為家天下。有扈氏不服,不顧勢單力薄,起兵抗爭。啟在鎮壓前的誓師大會上訓誡士眾:“兵車左邊的武士如果不能用箭射殺敵人,兵車右邊的武士如果不能用矛刺殺敵人,駕駛兵車的武士如果不能使戰馬左右進退自如,那都是不盡心盡力執行命令所致。執行命令的予以獎賞,違背命令的予以懲罰。我要把那些不聽命令的人或者貶為奴隸,或者殺死。”實力懸殊的戰爭慘烈而短暫,不識時務的有扈氏付出了首領被斬、族入淪為牧奴的代價,只落得個“為義而亡”的安慰。
啟用武力廢除堯傳下來的近似民主選舉的禪讓制,實行以父子相傳為特徵的世襲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促成了原始公有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進化。啟,名副其實,開創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