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恩老師的故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並不僅僅指教你書本知識的職業教師,講授知識,只會記得一時,而育人之理,卻使人受益終身。為人師表,答疑解惑,則為老師。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裡,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裡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篇二

  毛澤東向教師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的教師毛禹珠一起用飯,席間熱情為老師敬酒。

  毛禹珠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篇三

  朱德給老師讓座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座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篇四

  居里夫人是波蘭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科學家,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被人們尊稱為“鐳的母親”。她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受到世人的無限敬仰的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少年時代教法語的歐班老師,因為居里夫人深深懂得,如果當初沒有老師細心嚴格的教誨,自己是不可能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的。

  這一天,歐班老師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瑪麗·居里”。歐班老師簡直不敢收下,還以為是郵局弄錯了呢!因為,這時的居里夫人早已經是一位在全世界都被讚頌的偉大科學家,怎麼會給一個又老又窮,默默無聞的農村教師寫信呢?歐班老師連連擺手對郵遞員說:“先生,您一定是弄錯了,一定是弄錯了,我不可能收到這位名人的來信!”直到送信的人十分肯定收信人沒錯,她才用不斷顫抖的手拆開了信封。

  歐班老師覺得這件事情真是難以置信啊!她顫顫巍巍地戴上老花鏡,拆開信仔仔細細地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激動地淚水不禁湧出了眼眶,原來寫信人竟是她二十年前門門功課都考全班第一的小姑娘瑪麗亞!居里夫人在信中向歐班老師深表敬意,告訴老師,她一直在法國從事科學研究,並且誠懇地邀請老師能到巴黎作客,細心的居里夫人還把往返的路費一起寄了過來。歐班老師讀完了信,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那個多年前可愛勤奮的小瑪利亞浮現在她的眼前,歐班老師喃喃地說:“我竟然教出來了一個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過了不久,久別的師生就見面了,居里夫人在家裡熱情接待了少年時代的老師歐班女士。她親自下廚房做菜,向老師祝酒。飯後又和老師緊緊挨在一起,親切地談心。她使歐班老師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

  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了。作為贊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的接受了祖國的邀請,到華沙去參加開幕式典禮。這天,全世界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居里夫人周圍,他們中間有國王王后,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有各個領域最著名的科學家,還有居里夫人的親朋好友。

  開幕式馬上快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不顧眾人,忽然從主席臺上快步走下來,捧著鮮花穿過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親吻了她,輕輕推著她的輪椅向主席臺走去。回到臺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紹,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時代的歐班老師。會場裡的人見到這情景,都向這師生倆投來羨慕敬佩的眼光,全體起立熱烈地鼓起掌來。這位八十歲的老人的臉上掛滿了激動幸福的淚水,她的學生成為世界名人之後,對她還是那樣熱愛,那樣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