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居住區綠化規劃與設計

摘 要:居住區綠化是隨現代城市建設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貼近居民生活、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等特點。本文在指出居住區綠化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同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具體營造最佳人居環境的多項措施,以期達到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多項指標的人居環境。
關鍵詞:居住區 綠化 規劃 設計
        一、現代居住區綠化規劃與設計的現狀及問題 
        1、現狀
        人是城市的主體,在景觀設計和城市建設中應得到關注,而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導下的綠化建設,強調的是紀念性、機械性、形勢性、展示性、政府領導政績性。實際上,城市綠化的真正意義在於為居民提供一種休閒、生活及工作環境,而不僅限於遊樂。眾多新建的居住區中,真正為居民的生活、居住而美化的社群並不多,而大量出現的是樣板示範區的綠化美化。因商業利益的驅使,綠化美化目的更多是體現政績、供人蔘觀,開發商試圖通過美化性綠化招睞住戶,這兩種導向都把居住地和居住環境作為展示品,忽略了環境美化對居住人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意義,導致了居住區美化綠化誤入歧途。但是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建設區不斷的擴大,新建社群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居住區的綠化與城市建設、交通、衛生、教育、商業服務及其它行業管理等,共同構成了現代化城市居住區的總體形象。居住區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綠地,它貼近生活、貼近居民,也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在城市大園林中佔有相當比重。據統計,居住區綠地面積已遠遠超過其它公共綠地面積,且增長速度很快,在創造了一定的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更深受小區居民關注。
        2、問題
        (1)民眾的綠化意識薄弱。首先是單位和個人自覺執行綠化法規的意識不夠,尚未形成規範化管理。由於缺乏有效保護管理措施,一些建設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改變了部分規劃綠地使用性質,如修建門面擺攤、建停車場等,綠地成了某些單位巧取豪奪的物件。
        其次是宣傳、執法力度不夠。綠化種植不光能美化環境,還能防風沙、涵養水土、吸附灰塵、殺細菌、降低噪音、吸收有害物質、調節氣候和保護生態平衡。管理辦法落實不到位,對隨意折枝、摘花、伐木和車輛碾壓綠地等行為查處力度不夠,無形中助長了破壞綠地的行為,致使一些人和個別單位的領導綠化意識淡薄、法規觀念薄弱。設計與施工未經園林部門稽核(設計施工資質),獨斷專行、各行其是的規劃行為影響了居住區綠化美化水平的提高。
        (2)規劃與實施的矛盾。綠化規劃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不相適應,一些開發商在報規劃時,各項綠化指標都符合要求,但到具體施工時,一些配套設施就發生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現象,待到投入使用時,問題就出現了,例如停車場、商業服務等問題。為緩解矛盾,開發商就補擴建,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擠佔綠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3)管理體制不健全。建成區的居住綠化,有時因產權和管理範圍交接不明、責任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到位。依照法規規定,小區綠化建設和養護經費應由房屋產權單位負責。但由於目前實行房改,房屋產權多樣化,至今養護經費不能落實。如果此類問題不能解決,包袱越來越重,勢必會造成將來承受不了而被迫不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區或重點大街施工,毀壞樹木、佔用綠地不繳納綠化損失費,無形中為綠化養護雪上加霜,影響了綠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營造最佳人居環境的措施
        1、設計完善。
        (1)嚴格執行規劃設計要求。要想提高新建居住區綠化美化水平,就必須做到規劃設計合理,使規劃到位,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規劃設計要求。如執行居住區綠化面積佔小區面積的30%,還要按照設計人口居住小區聚中地面積人均1平方米、居住區人均2平方米的要求;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遊憩鍛鍊身體的場所及設施,供居民遊憩、賞景及進行各類活動的公共綠地。
        (2)配套設施完善,綜合功能齊全。居住區的基礎設施除綠地外,還應包括教育設施、商業網點、衛生保健、娛樂場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設施等。
        (3)規劃要有超前意識,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
        (4)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要注重創新,注重經濟適用,注重管理,注重綠化設計手法。兒童活動區內要做到樹型豐富、色彩明快,一般採用生長健壯、少病蟲害、樹姿優美、無刺、無毒、無飛絮的樹種。配置方式要適合兒童的心理,色彩豐富,體態活潑,便於兒童記憶和辨認。老人活動區應選擇高達喬木,為老人休息處庇廕,為晨練、漫步創造意境。對於大多數常年屋外活動人群要通過自然流暢的林緣線與豐富大色塊相結合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感官環境效果。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休息的環境,在植物的配置上應考慮季節變化,營造春有紅花吐豔、夏有綠蔭清香、秋有霜葉似火、冬有翠綠常延的景觀,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建議選擇一些具有強烈季節變化的植物,如紅楓、玉蘭、法國梧桐、元寶楓、紫薇、女貞、大葉黃楊、柿子樹和應時花卉等,保證萌芽、抽葉、開花、結果的時間相互交錯,達到隨季節變化,喬木灌木相結合,常綠落葉相結合,速生慢生相結合,同時考慮住宅的通風、採光,最後達到功能優先、注重景觀、以綠為主、方便居民的目的。
        2、後勤保障系統完備
        綠化經費投入終身或一次性使用的辦法,都可能造成綠化水平的參差不齊和管理水平的逐年下滑。建立穩定的、多元化的小區綠化建設和養護管理資金渠道,是提高新建居住區綠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所以,小區開發商應加大綠化投資力度,同時也要建立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用於小區的綠化建設和管理,也是提高新建居住區綠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3、完善養護制度
        過去由於管理體制不順,養護管理單位不明確,責任不清,出現了一年綠、二年荒、三年光的現象。為避免此現象的發生,在房屋產權化單位多樣化的今天,對新建居住區的綜合管理,應由開發商組織物業公司進行管理,物業公司可自管,也可委託具有一定實力、資質的專業部門管理,但綠化行政管理單位一定要嚴把質量關,實行養護責任制,明確責任,並執行綠化養護考核標準,加強各項養護措施並進行現場指導和監督。
        4、多維度齊抓共管的綜合方法
        (1)加強全面綠化意識,充分利用媒體打造聲勢,利用植樹節設立宣傳、資訊站,提高公民愛護綠化成果的自覺性,力戒有法不依的現象,堅持不懈地對群眾進行綠化法規宣傳、教育和引導。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教育,要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綠化的功能和作用,使綠化造福人類的思想家喻戶曉。
        (2)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行政,懲治破壞綠化的違法犯罪行為,嚴格控制樹木伐移審批手續。凡不按綠化法規繳納相關費用的單位和個人,不予辦理審批手續;凡是單位綠化尚未達標的,需從嚴審批施工專案;凡擠佔破壞綠地的一律限期整改,讓出綠地,由綠地管理部門統一規劃,實施綠化,從而有效保護綠化成果。
        (3)加強植物保護和養護技術研究,提高綠地養護的科技含量。為確保居住區綠地植物保護工作的規範有序和時效性,應下大氣力做好綠地病蟲害預測預報、生物天敵的實驗和應用、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廣工作。目前,隨著養護管理範圍不斷擴大,植物保護和養護工作的量和難度不斷擴大,應進一步充實植物保護養護專業隊伍的技術力量。
      5、採用多樣化的培植方式
        居住區綠化經過10多年的實施、總結和應用篩選,形成了適應的喬木、灌木、草本配套的基調植物品種,特別是推廣和應用了一些適合居住區特點的植物品種,如金絲桃、金絲梅、八仙花、鳳尾竹、火棘、女貞等,這些植物是適應了當地的植物,耐蔭,生長速度快,具備一定的自我維護功能。居住區內還儲存有豐富的灌木,芙蓉、海棠、木槿、銀杏等,常用品種有100多種,但是居住區綠地迅速發展,這些品種被反覆使用,給人以雷同感,繼續擴大和應用植物品種,是目前的重要任務。建議一些綠地增加一些觀花植物,如杜鵑、茶花、茶梅、月季等,要提倡自然植被,即以鋪設的草坪生長高度為標準,允許多品種共存,以降低養護成本。
        三、正確處理好公共關係
        1、處理好規劃與建設的關係
        居住區綠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規劃起點的高低,凡要建成高標準的綠化環境,既要有足夠的土地,還要有資金,若不具備這兩點,再高明的設計者、施工者也難為“無米之炊”。綠化所需之地來源於規劃,規劃要具有前瞻性,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夠爭取更多的綠化用地。
        2、處理好居住區綠地建設與城市自然保護的關係
        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的主要開發空間,是城市中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可能載體,由此也可成為開展城市自然保護的主要場所。城市自然保護包括城市地區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保護兩方面,它不是簡單的在城市中種樹和種草,而是要將自然生態引入城市空間。通過城市綠地在城市這種開發強度很高的地區開展自然保護活動,必須對城市綠地進行有效組織,實施綠地景觀的生態重建。
        3、處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係
        綠化成果向來是“三分種,七分管”,這也充分說明了養護管理的重要性,小區綠化同樣如此。但就目前狀況而言,“重建輕養”的現象比較普遍,更有甚者只建不管,把好好一塊綠地弄得面目全非。當然,多數居住區綠化管理比較完善,那是在當今房屋制度改革的大好形勢下,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充分認識到了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切身利益。我們要總結推廣好經驗,對於管理不到位的單位,依法嚴加管制,同時,政府綠化管理部門也要加大監督檢查。
        4、處理好綠化與居民的關係
        小區綠化的直接服務物件就是本區居民,因此,在規劃設計階段,首先要考慮到居民的需求、地理環境,創造自然優美的居住環境,促進居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另外,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增強綠化意識,使大家自覺參加到綠化養護和保護公益事業上來,這將達到質的飛躍。總之,居住區的綠化美化工作,只要嚴格遵循總體規劃的原則,體現綠化設計的最佳效果,實行規模施工程式,強化養護管理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宣傳及執法力度,一定能使城市居住區綠化美化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三、結束語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提高自然生態意識,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居住生態環境質量,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還要滿足居民各種活動的需求,為居民創造多種戶外活動的綠色空間,便於居民的活動、休閒、交往,兼顧民族地域性特色,營造小區人文氣息,滿足廣大居民身心健康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振武 朱傳耿 將雪中 結合城市自然保護的城市綠地體系構建[J].中國園林,2003(9)。
[2]李敏 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的與時俱進[J].中國園林,2002(5)。
[3]祁支枝 養生保健型生態群落在城市園林中的構建[J].中國園林,2003(10)。
[4]江石平 彭易蘭 居住區綠化養護管理研究[J].中國園林,2003(3)。
[5]陳偉 科學養管,走綠帶可持續發展之路[J].中國園林,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