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廣東七夕節的習俗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

  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儘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讚,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