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論文怎麼寫

  隨著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的發展,電子科技已經走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子科技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電子科技論文篇一

  電子檔案與電子檔案的保護

  [摘 要]隨著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的發展,電子文件在工作中逐漸取代了紙質文件,隨之而來的電子檔案與電子檔案的保護工作也日益受到了檔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本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從電子檔案的特點出發,在載體、環境、維護、檢測、病毒防護等方面對電子檔案與電子檔案保護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子檔案;電子檔案;保護

  一、電子檔案的概念及其保護

  ***一***電子檔案的概念及種類

  電子檔案是以程式碼形式記錄於磁帶、磁碟和光碟等載體,依賴計算機系統存取並可在通訊網路上傳輸的檔案。

  電子檔案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電子檔案是由電子計算機生成和處理的,其資訊是以二進位制數字程式碼的形式記錄和表示的,所以也稱“數字檔案”;二是電子檔案具有檔案的各種屬性,具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

  電子檔案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分成不同的型別。

  1.按電子檔案資訊存在形式分類,可分為文字檔案、資料檔案、圖形檔案、影像檔案、聲音檔案等。

  2.按檔案功能分類,可分為主檔案、輔助性檔案、和工具性檔案。主檔案是指表達作者意圖,行使職能的檔案;支援性檔案是指生成和執行主檔案的軟體;輔助性、工具性檔案是指在製作、查詢主檔案過程中起輔助、工具作用的檔案。

  3.按檔案生成方式分類,可分為計算機系統中直接生成的原始檔案和將紙質或其他載體檔案重新錄入生成的轉換檔案。

  ***二***電子檔案的保護

  電子檔案的保護包括電子檔案載體保護和電子檔案資訊保護兩個方面。

  1.電子檔案載體的保護

  電子檔案是由磁性載體和光碟承載的。保護電子檔案載體要求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庫房溫溼度應控制在17°到20°之間,相對溼度應控制在35%到45%之間,以避免磁性載體粘合層脫落,光碟變形以及記錄資訊丟失等;二是防止灰塵、光線和有害氣體,以避免盤基在老化、變質、損壞、磁粉脫落以及產生色斑等;三是、防止外來磁場破壞記錄資訊,影響讀出效果;四是防止機械磨損和強烈震動,避免載體劃傷、彎折和紀律資訊的損壞。

  2.電子檔案的保護

  電子檔案的保護一般採取以下幾項技術措施:

  ***1***保障計算機資訊系統的安全。***2***資訊加密技術。***3***簽署技術。***4***身份驗證技術。***5***訊息認證技術。***6***防火牆技術。***7***仿寫技術。***8***資訊備份技術。***9***防治計算機病毒。

  二、電子檔案的保護

  電子檔案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已歸檔的電子檔案及相應的支援軟體、引數和其他相關資料。對電子檔案的保護應依據其特性進行儲存與維護,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證電子檔案的安全可靠,使電子檔案能夠長期處於可理解,可準確提供利用的狀態。

  ***一***保證電子檔案的可用性

  1.電子檔案載體的儲存環境要求

  一般情況下,電子檔案是以離線方式儲存在磁、光介質上,所以要建立一個適合於磁、光介質儲存的環境,諸如溫度的控制,存放載體的櫃、架及庫房應達到的有關標準的要求,載體應直立排放、並滿足避光、防塵、防變形的要求,遠離強磁場和有害氣體等。

  2.電子檔案載體的檢測與維護

  為確保電子檔案資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應每年對電子檔案檢測一次。主要檢測載體表面是否損壞、變形,有無黴斑,並在相應的計算機裝置控制下,對載體上的資訊進行讀取校驗,以確定是否需要從新或更新。存貯在磁性載體上的電子檔案,應每4年拷貝一次,且原載體繼續保留。

  3.建立電子檔案維護管理的資訊文件

  對於電子檔案的檢測與維護,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與管理,以免因操作失誤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為此必須建立電子檔案維護管理資訊文件,並由工作人員就電子檔案的檢測、維護、拷貝等操作過程進行記錄。

  ***二***保證電子檔案的可存取性

  由於歸檔後的電子檔案,大都是在不同計算機系統上形成的,其內容個事的編排也不盡一致。這種的技術和形式上的差異,必然會帶來在電子檔案需要進行恢復與還原時,所採用的技術方法上的不同。因此,為了對電子檔案在利用中得以準確、完整並以人們理解的方式進行顯示,就必須將所有與之有關的技術、資料結構定義及所用的軟硬體平臺等加以儲存,以保證電子檔案的可存取性。

  ***三***保證電子檔案的可理解性

  為使電子檔案的可理解性,就需要儲存與其內容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應包括:相關的其他檔案系列名稱、儲存位置及相互關係;對電子檔案內容中所引用的其他未被存貯的參考資料出處;在自然語言中不常用的詞語解釋;必要的與電子檔案內容相關的背景資訊註釋等。

  ***四***電子檔案儲存在電子檔案階段的要求

  電子檔案的生命週期包括設計、形成和使用三個階段。為了使具有檔案價值的電子檔案真實可靠,且適合儲存,有關儲存和歸檔要求應在電子檔案的設計階段作出,隨後的一切相應措施也應在電子檔案的形成和使用階段採取。

  1.設計階段。電子檔案的設計階段,必須根據電子檔案歸檔後形成電子檔案的儲存要求提出計劃。計算應明確儲存電子檔案所依靠的技術,規定歸檔的需求及保管期限。以便所設計的電子檔案與系統能被有效地儲存。

  2.形成階段。為嚴格履行電子檔案歸檔功能,在形成階段應對電子檔案形成進行監督,已落實設計階段提出的要求。若檔案部門未參與設計階段,則必須在形成階段對保管問題加以解決。若在形成階段,遇到設計階段沒有預計到的保管問題時,檔案人員應及時採取措施,對系統進行改進或變更。

  3.使用階段。在電子檔案使用階段的維護,應從現行利用和檔案價值兩個方面著想,在對電子檔案進行修改與維護後,既方便它的維護和利用,又必須實行有效的監督,使在設計和形成階段所有儲存計劃得到實行。歸檔時,必須對歸檔系統進行監督和控制,以便發現或預防可能影響電子檔案恢復、利用的各種變化。

  因此筆者認為在對電子檔案的儲存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環境、裝置、技術、人員及電子檔案的特點等綜合條件,來制定技術方案和工作模式,並採取有效措施,以確保電子檔案的安全可靠,能夠永久地處於可準確提供利用的狀態,使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檔案保護技術》張國民、翟興民。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電子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