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地記敘文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全國新課標卷)

  一、現代文閱讀***9分,第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裡,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麼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於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洩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並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裡,詩歌也常用於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後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麼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瞭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願望寄託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晨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歌,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閒話;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於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為純粹的語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絡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麼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後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後,這部偉大的詩集才衝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

  1.下列關於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並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治階級卻把它尊為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目。

  C、所謂“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是因為卿士做詩以後,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答案:A 解析:文中詩三百篇“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選項中“並沒有深刻含意”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麼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採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託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採用的都是現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瞭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答案:B 解析:文中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詩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調。

  (全國大綱卷)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很多人說:什麼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那麼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麼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於象外。”“境”是對於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侷限於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物件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於這些建築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於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於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伕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