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讀的課外閱讀書目

  書,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 讓我們懂得許多道理,所以小學生看一些課外書籍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參閱!

  小學生必讀的課外書目

  1.宇宙最後一本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圖書、青少年讀物獎,21世紀值得閱讀的100種書之一!在磨難和歷險中成長,見證愛與書籍的力量。

  這是一個發生在未來世界的科幻冒險故事。世界被一場巨大的地震毀滅,到處是一片片的廢墟,人們忘記了從前,也看不到未來。書籍消失了,每個人依靠新奇的科技來滿足精神上的需要。為了拯救身患重病的妹妹,12歲的男孩憨頭決定賭上自己的性命,力闖重重危險的關卡,去尋找最後一線生機。

  2.妖精的小孩

  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作品,一個關於自我發現的奇幻故事,獻給所有曾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

  11歲的薩思琪跟村裡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時她就像個天才,從未見過風笛卻抓起來就會吹;有時她讓人不安,一雙眼睛的顏色變幻不定,高興的時候是菸灰色的,惡作劇時就變成了丁香紫。

  3.最美的民間故事

  著名的學者、作家和畫家悉心打造,美輪美奐的民間故事,給孩子講述誠實、勇敢、樂觀、分享、責任等品質,傳達世界文化、人生哲理,開啟精彩紛呈的異域文化之旅。

  古老文明中孕育出的民間故事,歷經時間的考驗,代代相傳,為孩子講述誠實、勇敢、樂觀、分享、責任、選擇朋友、對待財富、面對變化、遭遇挫折等人生的大智慧,幫助孩子在面對現代生活中的浮躁、自私、冷漠等問題時,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塑造真誠堅韌的品質,擁有獨立完善的人格。

  4.愛哭鬼小隼

  [日]河合隼雄 著 [日]岡田知子 繪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理由】

  遲毓凱:愛哭的孩子,需要愛也珍惜愛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他也常有些奇思怪想,做些稀奇古怪的夢; 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小時候天資聰慧,但因長得醜而自卑,爸爸還火上澆油地和大家說:“你們見過比他醜的孩子嗎?”行為主義大師斯金納小時候,因為講了一句髒話,媽媽就立刻把他揪到衛生間,用塗滿肥皂的溼布洗刷他的嘴,他的父親為防止他犯錯誤,還多次帶他去監獄參觀。是不是心理學家都有與眾不同的童年?《愛哭鬼小隼》描述的也是一位心理學家的童年故事,不過展現的是充滿溫情與懷舊氣息的歲月記錄,是河合隼雄珍藏內心的童年記憶,也是這位日本著名臨床心理學家的最後著作。

  書中眾多鮮活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開篇第一則就描寫了小隼自小愛哭,而在當時的日本,男孩子哭是件丟臉的事,小隼由此變得自卑。一個因為敏感、愛哭而自卑的男孩,父母該如何教育?媽媽充滿愛心與智慧的一句話,讓小隼放下了沉重的心靈包袱:“小隼,真正悲傷的時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他主動接納了自己的情緒,逐步由自卑轉向自信。

  巧的是,我在閱讀本書之前,恰好經歷了自己孩子的哭鬧事件。不同於小隼媽媽,對付小遲哭鼻子,我採用的是更科學的理性喚醒法。人的“情緒大腦”在哭泣時起作用,“理性大腦”負責理性思考,二者此消彼長。所以,小遲哭時我提了幾個不相關的問題,以啟用他的理性大腦,一思考,小遲“情緒大腦”沒那麼活躍,也就不哭了。

  雖然我順利解決了問題,甚至使用的是“高階”的腦科學知識,但是,和小隼的媽媽一比,高低立判。別看只是簡單的“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一句話,它既與孩子充分共情,也表達了對孩子的認可和支援。子女教育不僅要有科學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溫暖與交流。

  小學生看的書籍

  1.寶葫蘆的祕密

  適合:3-4年級

  推薦人:蔣軍晶杭州市天長小學副校長、中學高階教師

  教育部推薦讀物,語文新課標必讀。

  中國現代童話的奠基之作,被譽為“中國的安徒生童話”。

  張天翼是中國童話界的一位童話奇才,繼葉聖陶之後中國的第二位童話大家。

  此書的故事內容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十分有趣。整個故事對錯褒貶的態度明確,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啟迪意義。

  2.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適合:3-4年級

  推薦人:朱煜中學高階教師、上海市建平實驗小學教師

  榮獲《中國教育報》評選“2014年度教師推薦十大童書”。三個凶狠貪婪的飼養場主和狐狸一家追捕與反追捕的故事,被羅爾德·達爾用異常輕鬆的筆調講來,讓人讀了愛不釋手。

  3.湯姆·索亞歷險記

  適合:5-6年級

  推薦人:劉發建中學高階教師,浙江省課堂教學能手

  23位著名語文教研員審定並推薦,是專為中小學生編著,著重關注“素質成長與價值培養”。所有的編排都是從閱讀興趣入手,使孩子願意看,並能夠很快地讀進去,為此還特別設定了導讀、無障礙閱讀和思考題等板塊內容,讓孩子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看的科普書籍

  1.《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

  普里戈金、斯唐熱

  豆瓣評分:8.3 217人評價

  在過去,西方人用“上帝”來解釋一切,東方人用“道”來解釋一切。

  直到科學出現,十七世紀之後,人類用科學來重新去定義和解釋這一切。

  但,對於科學來說,永沒有終點,永遠在不斷的追求真理的路上,也就是說,不斷的去發現,然後發現這些發現的侷限性,並且進行下一輪的新發現,周而復始,螺旋式上升,這本書就是這個過程的結果之一。

  這本書的作者——普里戈金教授,曾獲1977年諾貝爾獎。

  小編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打破了宿命論,從科學的層面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在人生的舞臺上你有機會修改劇本。

  2.《極簡科學史》

  蘇珊·鮑爾

  豆瓣評分:7.5 35人評價

  這是一本“與傳統大不一樣的科學史”。

  如果你想讀一點“科學”或者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那你首先要讀這本書。

  一方面它能給你一個全域性的視角。

  人類在科學探索的這個偉大曆程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極簡科學史》精選了這2500年來,貢獻最突出的35位科學大師,從亞里士多德、牛頓到愛因斯坦、道金斯。向我們展示了這個星球上35顆最聰敏的腦袋,以及他們的傳奇人生。

  另一方面,它探討的問題是更接近本質的大問題。

  這本書揭示了我們從何而來?世界由什麼構成?地球之外還有什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思考的?

  這些問題表面看都是巨集觀的大問題,但實際上都是和你的生活狀態有關的小問題。

  科學也許不是通往真理絕對唯一的路徑,但卻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和人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