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傳統文化黑板報
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與核心無疑是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是每個炎黃子孫血肉相連、心靈相依的精神紐帶。傳統的黃河文化中擁有廣博龐大、精深縝密的傳統道德資源,這些道德資源足以使今天的國人振奮和感恩。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知識的黑板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資料:中國最早的姓氏
人類最早生活在母系社會裡,中國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與母系社會有關,與女媧有關。姓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女,後邊一個生,合在一起意味著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所以中華姓氏中 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贏、姒、妊、妘、娮、姚。
說到姚姓,不能不說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所以人稱虞帝。古人
往往根據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東荷澤縣***而得姚姓,於是姓姚名重華。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后裔除去姓姚,還派生出其他的姓,頭一個姓媯。媯是堯帝賜給舜的,所以舜的後裔先都以媯為姓。舜帝死後,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兒子商均派往虞國***河南省虞城縣一帶***,商均的子孫就把國名虞當作姓氏了。以媯為姓的舜帝子孫代代繁衍,過了一千年,出了一個媯滿。周武王大封諸侯,把媯滿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陽附近,媯滿在這裡建立陳國,因為他長壽,所以死後諡號為胡公,媯滿也就被後人稱為陳胡公滿。媯滿又往下十一傳,傳到公子陳完,因為陳國內亂,陳完逃到齊國,並改姓為田,人稱田完。
關於傳統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姚姓經過歷史演變變成媯訥五姓,分別是陳、胡、姚、虞、田。在香港、臺灣和東南亞華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見到這幾個姓聯宗的祠堂。
資料:《百家姓》
《百家姓》,不著撰人,許為宋初人編。宋人王明清在他的《玉照新志》中說:“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故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俶***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此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無可疑者。”
《百家姓》同《三字經》 同為自宋元以來,廣泛流傳,沿襲不改的初學兒童必讀課本。通行本以四百其十二字組成,其中單姓四百零八,複姓三十。其後又出現各種改編本,如明吳沉、劉仲質編《皇明千家姓》,清代康熙時編《御製百家姓》,元明以來還出現了《女真百家姓》、《蒙古字母百家姓》的課本。也有將雜亂無章的趙錢孫李,編成各種略有文意的新編,但數百年來都不能取代舊本的地位。
一種用單字組成,又無文義的讀物,能成為啟蒙讀物,重要的原因是,它通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般姓氏,再去探尋眾多的姓氏,能以較短的時間,背完數百家姓而收到快速認識四五百字的效果。
這種囫圇吞棗的識字法,其缺陷顯而易見。無怪滬初學兒童要戲讀“柏水竇章”為百水豆漿,“奚範彭郎”為稀飯盆涼。而“烏焦巴弓”不知何時原封不動地形成了川語方言。從未讀過《百家姓》的人或文盲,都知道這是把器物弄得破損陳舊了的形容詞。但於中可見,《百家姓》在長期流傳中所常生的影響,雖然它還遠未能達到識字辨字的目的。處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裡,《百家姓》對於我們來說,倒的確可讀可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