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時必須知道的注意事項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艾灸療法,而艾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艾灸的注意事項

  ①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徵得患者同意。

  ②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準。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痺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鬱產生不良後果。

  ④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

  ⑤施灸時,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佈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溫鍼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面板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要隨時瞭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面板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

  灸後若區域性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再塗以龍膽紫藥水,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對於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均應忌酒、魚腥及刺激性食物,,嚴防感染。若有繼發感染,應及時對症處理。此外,尤其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灸治時,更應注意。

  ⑦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汙染空氣,傷害人體。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灸法禁忌有哪些

  灸法適應範圍廣泛,但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禁忌:部位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禁灸穴位的記載,但各種書籍之間互有出入,頗不一致。如《鍼灸甲乙經》僅載禁灸穴24個穴位,《鍼灸整合》則達49個之多。從臨床實踐看,其中多數穴位沒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儘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療,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證凡高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適宜用灸療,但並非絕對。

  3.其他禁忌: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療。另外,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中醫臨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

  1.懸灸

  是用艾絨捲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於距離施灸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燻烤,一般艾火距面板約3釐米,每次灸5~10分鐘,使面板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面板,以出現紅暈為度。操作時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溫灸器,根據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為溫灸盒、溫灸筒、溫灸杯等。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溫和。

  3.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是在面板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鹽,藥等,分別稱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藥灸等,因為間隔的物品不同,治療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於身體穴位和病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為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皆為上尖下大的圓錐體,便於平放和點燃。直接灸分為兩類,灸後不留瘢痕的稱為無瘢痕灸;灸後面板出現化膿甚至結痂的,稱為“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