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

  一鳴驚人是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那一鳴驚人有什麼典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穫!

   一鳴驚人的典故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幹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