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蘇武牧羊的故事
蘇武牧羊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歌詠了蘇武的高風亮節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打敗了匈奴,又派張騫通西域,都還順利。匈奴逃到漠北,休息了好幾年,表面上又要跟漢朝和好了。單于把被扣留的使者放了回來。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送匈奴的使者回去。
但是,蘇武到了匈奴,單于對蘇武不講禮貌。蘇武沒想到,以前有個漢朝的使者叫衛律,投降了匈奴,匈奴封他為王。衛律有個副手叫虞常,見衛律替匈奴出主意侵犯中原,老想殺了衛律,逃回去。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本來是朋友,就暗地裡對張勝說,準備把衛律殺死。
張勝願意幫他暗殺衛律。誰知道洩漏了訊息,單于叫衛律審問虞常,張勝害怕,把虞常跟他說的話告訴了蘇武。蘇武著急了,堂堂使者,如果像犯人一樣被匈奴審問,會給朝廷丟臉,他就拔出刀來向脖子上抹去。張勝和另一個副手常惠連忙奪下刀,沒讓他死。單于叫衛律勸蘇武他們投降。
蘇武一見衛律來叫他投降,又拔出刀來向脖子上抹去。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已經倒在地上,渾身是血。衛律叫人去請醫生。常惠他們哭得不成樣子。醫生給蘇武灌了藥,讓他醒過來,然後給他塗上藥膏,扎住傷口,把他抬到營房裡去。張勝就被關到監獄裡去了。
單于早早晚晚派人去問候蘇武,還是叫衛律想辦法勸他投降。衛律想,軟勸不成來硬的。他先舉起刀來嚇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衛律又拿起刀來要砍蘇武。蘇武脖子一挺,不動聲色地等著。這一挺,反倒叫衛律的手縮回去了。
衛律又軟下來對蘇武說自己投降了匈奴,單于封他為王,給了幾萬名手下人和滿山的馬群。蘇武今天投降,明天就跟他一樣,要不然,恐怕不能再見面了。
蘇武指著衛律的鼻子,罵道:“衛律!你忘恩負義,背叛朝廷,厚顏無恥地投降敵人做了漢奸,我為什麼要跟你見面?我決不會投降,要殺要剮***guǎ***都由你!”
衛律無恥地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更要想辦法叫蘇武投降了。他想折磨蘇武,叫他屈服,就把他下了地窖***jiào***,不給他吃的、喝的。這時候正好下大雪,蘇武就吃著雪和扔在地窖裡的破皮帶、羊皮片什麼的。
過了幾天,單于見蘇武還活著,以為老天爺在幫蘇武,就把他放出來,要封他為王,他不幹。單于只得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叫他在那邊放羊,還說哪天公羊下小羊,你再回去吧。
蘇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挖野菜,逮田鼠吃。死活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是漢朝的使者。他拿著使節放羊,抱著使節睡覺,他想總有一天能拿著使節回去。
一年一年地過去了,蘇武手裡的那個代表朝廷的使節上的穗子全掉了。可是他把那個光桿子的使節看成自己的命根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了,即位的漢昭帝才八歲。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麼可以騙人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今天終於回國了。長安的人民聽說蘇武回來,都出來看。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沒有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大丈夫。
成語蘇武牧羊:
【拼 音】sū wǔ mù yáng
【解 釋】蘇武:漢朝時人。蘇武寧死不屈情願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作 者】蔣蔭棠
【出 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8回:“他取筆就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了又要我題。”
【事 例】我們要學習蘇武牧羊的精神。
【用 法】作賓語、定語;指人有氣節
【簡介】蘇武,中國西漢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歷史名人蘇武的簡介:
蘇武,中國西漢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