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中重陽節的文化內涵
摘 要:農曆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唐詩中多有提及。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重陽節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傳承。淺析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以彰顯其特有的文化傳承。
關鍵詞:重陽節;民俗;登高;菊花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節日,為傳統的重陽節。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有長久、長壽之意,因此重陽寓意深遠。
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因為重陽節最重要的節俗之一就是登高,重陽節的傳說最早見於魏晉南北朝的文獻記載中,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南朝吳均所作的《續齊諧記》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可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長房謂之曰:‘此可帶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由於這個傳說,後來人們在重陽這一天都會登高避災,以保平安健康。由此可見重陽節最初只是為了避邪和長壽。唐代國力的強盛和經濟的繁榮為節日遊樂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也使民眾的心態漸漸變得歡樂而有信心。重陽節真正從迷信禁忌中解放出來,變成純粹的玩賞遊樂的節日,是在唐代完成的。
唐代時期,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全國上下一起慶祝重陽節,因而唐代文人墨客們留下了許多關於重陽節的詩詞,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檢索《全唐詩》可知重陽詩有三百六十餘首,在歷代重陽詩中所佔篇幅最多,重陽詩作在唐代達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重陽節的風俗依舊盛行。近代,重陽節已漸漸遊離在人們的生活之外,人們關於重陽節的習俗、文化內涵所知甚少。從上文所述的《續齊諧記》的傳說我們可知,最初登高只是為了避邪,保平安。重陽節時,人們來山上登高,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理想的登高場所。只要找到比較高的地方,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為什麼人們一定要登高呢?筆者認為除了有避禍消災之外,應該還有步步高昇的意思吧!正所謂一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另外,登高也有長壽的意思,所以備受老年人的青睞。人們登高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王昌齡的《九日登高》:"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詩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恬淡優美的畫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時逢重陽佳節,人們約來親朋好友登高,舉酒賞景暢談,略有一番情趣,而文人雅士不僅飲酒賞景,還要賦詩,為節日增添了不少樂趣。登高不僅可以飽嘗異地風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同時還可以抒發心志,放鬆身心,排遣鬱悶。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只體現了重陽詩特有的文化內涵之一,重陽詩作為重陽節特有的文化載體,將重陽文化歷代傳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已將重陽節遺忘,在今天人們只是將重陽節作為敬老節,而登高、賞菊、佩戴茱萸、吃重陽糕這些重陽習俗早已歸於滅亡。記得海上先生在《中國人的歲時文化》中的一句話"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為產業的趨勢下,我們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已經衰弱,實在難以強調中國人自己節日的意義,只是問問內心世界,我們真的一點也不願意返璞歸真,從傳統節日吸取有益於自然生命的成分,借自然時序的更替瞬間,去感悟天地之間的野趣嗎?"
要想使重陽節更好地傳承,我們就要充分挖掘重陽節的文化內涵,瞭解重陽節習俗,讓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才不至於讓重陽節流於空洞。首先我們要保留和宣揚重陽節的文化習俗,在重陽節,人們舉行登山等比賽,鼓勵人們到戶外運動,這不僅起到了傳承節日的作用,還可以鍛鍊身體。時逢重陽佳節,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佩戴茱萸等,讓這些活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並傳承重陽佳節。其次,要將有關重陽節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歌謠廣泛傳頌,要提升人們對重陽節的關注和了解,這樣也能很好地復原和實踐重陽節習俗。
總之,我們要秉承重陽文化,尤其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折射出來的至崇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新時代緊密結合,才能構建和諧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