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成功

  成功,是人人都想獲得的,然而,在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擁有成功,而不嘗試失敗,失敗,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害怕和討厭的。其實,成功和失敗在同一軌跡上,成功和失敗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生。

  對於一個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如何看待失敗就是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事情了。關於失敗,最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越王勾踐做亡國奴時被人當馬騎、親嘗吳王糞便,後來歸國後臥薪嚐膽,終於一舉滅吳。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剛開始創作時,面對一百多封退稿信,一氣之下將它們全貼在牆上,以激勵自己,後經過自己奮鬥,終於一舉成名。然而,這就是失敗的全部意義嗎?對於一個追求幸福的人,失敗就不能帶來快樂嗎?首先,中國人要正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曆來的教育問題。易中天曾經說過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這真是一個奇蹟!

  對於一個追求人生幸福的人來講,能不能讓失敗也充滿幸福感?首先,我們要看一看什麼是失敗。所謂失敗,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挫折感、一種願望的暫時未實現,只是暫時而已。人們在奔向目標的行程中,可能會遇到阻攔,遇到風險,甚至迷途了,找不到出路,看不清前途。如果由失敗而產生了絕望感,那就要當心了。這種絕望感很容易就把人毀了。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比如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往往要經過百次、千次,最後才達到那一次的成功。前面的百次、千次未成功,不叫失敗,叫探索,叫積累經驗。人,可以總結自己,可以改進自己,這就是人的能動性、人的可塑性。有的人,只學會追求勝利,卻沒有學會接受失敗;有的人只學會得到,卻沒有學會放棄。只有懂得接受失敗,不怕失敗,告別失敗,懂得放棄,主動放棄,才能成為轉變命運的贏家,成功,也就一步一步地靠近、臨近了。

  失敗感最可能的來源是來自別人的評價,這時,請牢記,我在我在人生意義中說的追求幸福的途徑,就是要通過為他人創造幸福來達到自己幸福的最終目的。有一次李開復問星雲大師:“如果有人陷入名利怪圈,凡事只為自己名利,如何讓他們改變?”回答:“要改變需要覺悟,要覺悟需要緣分,緣分不見得來自領導父母老師,可能來自一本書一件事。所以不要去想如何改變某一人,只要多做善事,其它隨緣。如果人人如此,世界就會更好。”同樣的,只要我們想著如何為他人創造幸福,評判的標準也用是否為別人創造了你可能創造的最大幸福,這樣就不會有所謂的失敗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