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有沒有男性

  古代書籍記載中美人魚也有男性?古籍記載其中多有醜陋不堪者?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2016年2月19日訊,在周星馳賀歲新片《美人魚》中,有一個肥碩的男版美人魚頗令人作嘔,與女版美人魚形成強烈反差。周星馳影片中常有這種醜得驚人的角色,然而這次並非搞怪,因為歷史上確有男性人魚的傳說,而且從東西方流傳下來的影象資料看,男性人魚多有醜陋不堪者。

  西方的美人魚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女海妖塞壬,她在海上唱歌迷惑往來的船伕水手,使他們失神傾聽,船舶多因此而觸礁沉沒。以女性外貌出現的塞壬,美貌更是天下罕有,單憑美貌也足以誘惑水手觸礁,並使水手成為其腹中餐。塞壬是人面魚身,即我們熟悉的美人魚形象,她一身兼具誘惑、虛榮、欺騙、美麗、殘忍和絕望等多重象徵意蘊,因而在宗教中又成為宣講教義、勸人禁慾的反面教材。在中世紀的教堂裡,就出現了塞壬的紋飾,在廊柱間出現,為了對稱,則分別雕出男性和女性的塞壬分列兩廂,是神話在流佈中的“配偶神”現象,比如中國古代神話中有西王母的女性神祗形象,後世便附會出一個“東王公”與之相對應。在巴特雷米《物權之書》的插圖《海妖》中,就出現了男女人魚嬉戲於海中的場景,魚群在四周環繞,一派歡樂祥和的場面。

  這種西方的人魚體系,一度由傳教士帶人中國。比如17世紀來華的比利時人南懷仁用漢語刊刻過一部《坤輿圖說》,就曾提到一種西楞魚:“大東洋海產魚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則魚尾,其骨入藥用,女魚更效止血,治一切內傷瘀損等症。”

  南懷仁學貫中西,在康熙時曾執掌欽天監,主持天文曆法的修訂。西楞應是來自拉丁語的音譯,在《坤輿圖說》中,這樣怪異的外國名字並不鮮見,比如鯨魚就被寫作“把勒亞魚”,可見南懷仁作為早期中西方文化傳播者的努力。在《西楞魚圖》中,左為男魚,右為女魚,在南懷仁看來,女魚的藥用價值要高於男魚。我們也很容易發現,此圖的造型與巴特雷米的《海妖》有著隱祕的聯絡。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引過西楞魚的藥用功效,也是本自《坤輿圖說》,可惜,西楞魚的造型只是曇花一現,隨即湮沒在故紙堆中,畢竟,舶來的形象在古中國水土不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黃河之神河伯即是男性人魚的形象。《博物志》載:“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所謂的河精,也就是河伯,他曾助大禹治水,向大禹獻上了河圖。河伯還有妻子,《楚辭·天問》中寫到羿射傷河伯,霸佔了河伯之妻:“帝降夷羿,革孳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雒嬪也即洛水之神宓妃,曹植曾作《洛神賦》,極言其美貌,這個大名鼎鼎的洛神,曾是人面魚身的河伯之妻。而《史記》中寫到西門豹治鄴,鄴地有一種為河伯娶婦的迷信活動,當是上古河伯傳說的民間遺存。

  此外,上古奇書《山海經》裡有太多的人魚名目,比如氐人、互人、陵魚等,《山海經》原本圖文並傳於世,至少在魏晉時代,《山海經》還是有圖的,比如陶淵明詩中說的“流觀山海圖”,即是讀圖的明證。後來《山海經》的影象失傳,如今我們看到的,都是明清時代的刊刻本,明清兩代的雕版印刷技術普及開來,尤其是影象的木刻水印也日趨完美,《山海經》在此期間由書商依照經文重新繪製,囿於禮教禁忌,除了經文中明確提及的少數女神***比如女媧***之外,其他皆作男人形象,而且彼時的《山海經》刊刻本又以炫奇為能事,男性人魚的醜陋凶惡就難以避免了。比如光緒年間刊刻的《山海經存》,其中的氐人就是禿頭、利爪的男人形象,影象依據《山海經經·海內南經》的記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引進了男性人魚的形象。日本的妖怪畫家主要依據明清時代進口的《三才圖會》《山海經》等中國古籍所提供的視覺系統,進行再創作,人魚的形象也愈發怪異,比如鳥山石燕《百鬼夜行圖》中的雄性人魚,已經接近於獸形,男性人魚的形象至此愈發極端。

  相關資料介紹:

  美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

  有個別研究認為美人魚可能是在古猿進化成早期人類的過程中,在水中生活的一個分支海猿。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已經遺忘了他們,而只以神話的形式留存了下來[1] 。

  一般人們熟悉的美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洛雷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伕,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

  但並不是所有的美人魚都這樣壞。有些美人魚在草藥方面的知識很淵博,如果能夠說服她們,她們就會幫助人們治病。她們的超能力能夠幫助她們預測天氣,預測未來,實現人們的願望或者發現沉船中的寶藏 。

  美人魚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注: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 ***、鰻魚 、鯰魚 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在搜神記與博物志裡有記載南海鮫人。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駰所著之《史記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

  “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志雲:‘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雲:‘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