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被譽為什麼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同時也是元代大戲劇家,散曲家,他的散曲在當時的影響也是頗為重大,也為後來的文學藝術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馬致遠在元代的時候,其名氣之大超乎想象,有著“曲狀元”的美譽,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一起被譽為了元曲四大家。

  而且還有一方面,馬致遠非常擅長“神仙道化”劇,比如《岳陽樓》、《陳摶高臥》、《任瘋子》還有《黃粱夢》。這些全部都是講述全真教的事蹟,宣揚的都是教義。這些所有的故事宣揚的主要都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富貴功名不足憑。建議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的一切羈絆。在山林中的逍遙自在和遊山玩水之中得刀解脫和自由。其實這是一種懦弱的逃避的悲觀態度,但是劇中也對社會的現狀提出了批判,把人生的逍遙自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這側面的看出了重視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馬致遠還被譽為“馬神仙”有過一副對聯,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馬致遠的散曲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他擅長把哲理、深沉意境、奔放的情感、礦大的胸懷給溶於一體,語言放逸但卻不失本色。對仗工整妥帖。還被視為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對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元代的周德清評為秋思之祖。王國維認為這首曲“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秋思的巧妙之處是並沒有著力的區刻畫遊子的思想感情,只是白描了一幅深秋景象。

  馬致遠是歷史上不可湮滅的一個曲作家,偉大的曲狀元。

  馬致遠的故事

  馬致遠在年少時候非常的好學,上進。被馬氏後人以及所有的後人津津樂道,並在茶餘飯後的笑談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孫後代,向之看齊。

  據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在自己的家鄉就非常的聰明,好學,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當時那個寺廟的香火非常的興盛,裡邊的僧人也非常多。長老的學問特別高。

  拜完鐵佛之後,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無奈我的家裡非常的貧窮。希望長老能賜教我一下想要增長學問。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變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從此之後馬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號稱東籬。

  馬致遠前期的仕途並不好。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閒暇時候創作的雜劇和散曲非常的有名,還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學成就讓自己的家鄉躲過一場災難。

  明初年間,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讓河北河南山東的百姓慘遭殺害。逃亡慘痛不堪。河北的地方到處都是白骨森森。滿目瘡痍的大地。據說燕王曾經學過馬致遠的雜劇和散曲。對馬致遠很崇敬。得到東光是馬致遠的故鄉,便下令。逢馬不殺,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馬致遠的曲賞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曲《天淨沙.秋思》短短的兩句話,28個字,卻道盡了背井離鄉的旅人,內心裡無盡的孤寂。

  單單是讀出來,似乎就能使人的眼前浮現出那昏黃的夕陽,淒涼的場景;就能感受到寫曲之人內心的孤獨之感。

  縱觀歷史長河中,有才者數不勝數,猶如那浩瀚星塵;而馬致遠,並不是其中最為璀璨的那顆星辰。他的文采沒有前人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放不羈,他的氣度亦沒有詩聖杜浦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憂國憂民。他有的只是淡淡的,獨屬於背井離鄉的旅人的孤獨。可也正是這份孤獨,吸引了無數與他同樣背井離鄉的遊子的共鳴,造就了獨屬於馬致遠的風格。

  似乎所有人讀起馬致遠的這首曲都會感覺到孤獨、寂寞、淒涼,可在這些令人窒息的孤寂的背後,卻有著令人沉醉的美景。諸如馬致遠的另外一首曲《壽陽曲煙寺晚鐘》細細的寒煙嫋嫋升起,古寺寂靜無聲,天色已然黃昏禮佛的人也紛紛離去了讓鐘聲卻順著西風傳來,怎呢叫我老僧坐禪入定?還有《壽陽曲·遠浦帆歸 》雖然只是兩句話,寥寥幾個字,卻將夕陽下晚歸的漁人與獨屬於小村莊的寧靜躍然眼前。

  夕陽下,酒旆閒,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多美?儘管帶著憂傷,可卻猶如秋天的落葉一般;雖不驚豔,卻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悽美;淡淡的,一點點的滲入人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