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十位皇帝是誰

  呢?東漢的漢桓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讀歷史的往往把他和後來的漢靈帝相提並論。下面是有東漢第十位皇帝簡介,歡迎參閱。

  東漢第十位皇帝簡介

  漢桓帝,***132~167***中國東漢皇帝。劉志。章帝曾孫。146~167年在位。父蠡吾侯劉翼,翼卒,襲爵為侯。本初元年***146***,質帝崩,樑太后使兄大梁冀迎入南宮,即位。樑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樑冀掌握大權。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梁冀,並翦除其黨羽

  以功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由於宦官肆虐,殘害百姓,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延熹九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由於國家財政匱乏,遂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桓宗本人愛好佛事,荒淫遊樂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永康元年***167***卒。

  漢桓帝人物生平

  按規制,在外為王侯者,不可繼承大統。但東漢屢有破此規制者,原因是當權的外戚或宦官希望找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以便繼續控制朝政。桓帝的帝位就是因此僥倖得來。

  質帝本初元年***146年***,順烈皇后樑納以皇太后身份徵桓帝到洛陽城北的夏門亭,準備把她的妹妹嫁給桓帝。但婚禮尚未舉行,太后的哥哥,身為大的樑冀,因新立才8歲的質帝指責他是“跋扈”,竟將質帝毒死了。因此,朝中又要議立新帝。

  當時樑冀考慮到劉志年方15,容易操縱,提出要策立桓帝;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廣、司空趙成為了削弱梁氏集團的勢力,則主張迎立年長的清河王劉蒜。於是樑冀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來討論此事。結果李固、胡廣、趙戒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明德著稱”,且血緣與質帝最近***為質帝兄***,應立為嗣。樑冀苦於找不到別的理由反對,只好宣佈暫停討論。

  第二天重會公卿討論,樑冀嚴厲逼迫群臣策立劉志。那些公卿在樑冀的淫威下只好屈從,只有李固堅持己見。為了消除阻力,樑冀就讓樑太后下詔罷免了李固。這樣,在閏月庚寅***146年***,樑冀終於持節,以諸侯王青蓋車,迎劉志入南宮即皇帝位。劉志就這樣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縱下做了皇帝,樑太后臨朝聽制,樑冀把持朝政。

  漢桓帝誅滅外臣禁銦黨人

  桓帝時還有一項賣官鬻爵的弊政。當時由於統治階級的奢侈腐朽,國家財政基本枯竭。在這種情況下,桓帝一方面採取對農民加重賦稅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困難,如延熹八年令郡國有田者每市交10錢為稅;另一方面也採取一些應急措施,主要就是減借百官俸祿,借王、侯國租稅和賣官鬻爵。桓帝的賣官鬻爵是從延熹四年***161年***開始實行的。這一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數民族起義,活動到了三輔***今陝西省中部***地區,桓帝為了減輕國庫的財政支出,就下詔減發公9即百官的俸祿,借貸王、侯的一半租稅,同時下令以不同價錢賣關內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等官爵。桓帝賣官鬻爵的弊政對當時影響極壞,不僅貪汙成了合法行為,直接破壞了吏治,而且由於貪官汙吏的搜刮,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併為靈帝時更大規模的賣官鬻爵開了先河。

  由於宦官當政、賣官鬻爵等種種弊政,桓帝朝政糟糕至極。為了維護東漢王朝,也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學生及郡國士人,就聯合起來發起“清議”。他們議論政治,品評人物,在輿論上對宦官集團進行猛烈抨擊。同時,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也極力打擊宦官勢力。

  延熹九年,成晉在南陽逮捕了富商張汜——此人倚仗宦官權勢橫行鄉里,正遇上桓帝宣佈大赦,而成晉為打擊宦官,竟置大赦不顧,殺了張汜,並將其宗族賓客200多人也都殺了,然後才向桓帝上奏。同樣,劉質在汝南逮捕了與宦官相勾結的小黃門趙津,也不顧赦令,將趙津拷殺。這兩件案子,引起了宦官集團的強烈憤怒。侯覽指使張汜之妻上書訟冤,其他宦官也接著紛紛譖告,於是,為了保障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同時也是給家奴出氣,桓帝就將成晉、劉質一齊逮捕,命有關部門審理。最後兩人都被棄市。這就是所謂“再誅外臣”。

  接著,桓帝採取了更大的舉動,發動“黨錮”事件,鎮壓打擊宦官的直臣。當時,襄城***今河南方城***人李膺是反對宦官集團鬥爭的領袖。他任河南尹時,因打擊閹黨而被下獄,司隸校尉應奉上書為他求情,又被赦免,後來即任司隸校尉。宦官張讓的弟弟任野王令,貪殘無道,殺死一位孕婦,畏罪躲在張讓家中。李膺知道後,即率吏卒到張讓家搜出處死。凶此,很多宦官都害怕李膺,休假時不敢走出宮門。李膺敢於打擊當權的宦官,名聲越來越高,士大夫能得到他的接待,被認為是極大的榮譽,稱之為“登龍門”,他與太尉陳蕃、南陽太守王暢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敬重。以李膺為首的反宦官鬥爭激怒了當權的宦官集團。延熹九年,宦官派人誣告李膺等交給太學生、都國生徒“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大怒,於是詔令全國,逮捕“黨人”,收執李膺、陳實等200多人。有的黨人逃走,桓帝就懸金購賞。一時間,使者四出,相望於道,反宦官的鬥爭遭到嚴重挫折。第二年,在竇武等的表請下,桓帝對“黨人”略為寬恕,下詔將其赦歸田裡,但規定他們都終身禁錮,不得做官。這就是桓帝時著名的“黨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