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生子游曰事君數的故事

  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也是一代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子游曰事君數的故事也很出名。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子游曰事君數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游曰事君數的故事

  《論語》中記載,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雖然是短短的十幾個字卻實實在在的道出了作為臣子的為臣之道。作為臣子來說應該知道自己應該說什麼,應該如何進諫,不要總是忤逆君主的意思,當然也要看君主是不是一個可以納諫的君主,是不是一個能夠聽進屬下諫言的君主,如果臣子不去注意這些,一味的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諫,那麼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君主厭惡你,那麼就會自取其辱,受到君主的排斥,甚至是會因為犯顏進諫受到貶斥或者是有生命的危險。而對於朋友來說,固然朋友是需要及時的將自己的想法說出,進行交流,但是如果是忠言逆耳也可能會導致受到朋友的冷落,使得朋友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講,作為君主和朋友,應該能夠積極的接受臣下和朋友的建議,不會為忠言逆耳貶斥和疏遠諫言的人,這樣才可以不斷的進步。

  由上面的子游的這句話我們就可以見到《論語》的魅力,也可以見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孔子能夠成為萬代師表,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是必然的。

  子游問孝的故事

  子游是孔子的學生,孔子主張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其學生也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後世封建社會一直採用孔子的理論體系治理天下,並且將孔子的地位推的很高,孔子可以說是萬世之師也不為過。孔子的學生整理了孔子與弟子的言行,編撰成為了《論語》,從這些言行中我們可以瞭解孔子的主張。

  《子游問孝》出自《論語》第二篇——為政篇。記載為: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這裡孔子將僅僅給父母吃喝的孝稱為像是對待犬馬的孝,是有著讓人振聾發聵的作用的,孔子尖銳的指出,現在很多人都在孝敬父母上僅僅是給與父母衣食,並沒有考慮到對父母感情的需要,並沒有做到尊敬父母,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與我們對待犬馬是沒有區別的。

  孔子的這種說法在今天也具有非常普遍的意義,很多人確實是這樣做的,總是覺得讓自己的父母衣食無憂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父母的感情需要,不去陪伴父母,不去尊敬父母,總是惹自己的父母生氣,這與我們對待能夠為我們效力的犬馬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實際上細細的思量,孔子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子游問孝,可以說適合每一個朝代,甚至是現代也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今天重新推崇儒家學說,重新開設孔子學院,因為孔子的思想對於今天來說也是非常合時宜的。

  子游與子夏故事

  子游與子夏同時孔子的學生,老師的教學是相同的,但是即使是同為孔子的學生其思想也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子游與子夏就曾經因為教學觀念的不同而產生了一場辯論,這場辯論說明了教學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放到今天來說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今天也在學習運用儒家的思想。

  《論語》記載了子游與子夏關於教學的辯論,子游說,對於子夏門下的那些小子們學習一些灑掃進退的知識就可以了,自身的資質在那裡擺著,學習這些末端的事情就完全可以了。子夏卻不同意子游的說法,並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子游說的不對啊,對於君子之道我是都想傳給弟子的啊,只是有的需要先學習,有的需要後學習,學習的時候也應該根據弟子的情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傳授過程,就像是培養花草一樣,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一開始就學習比較深的東西的,那些可以一開始就能夠學習比較深刻的知識的人是非常少的,那些可以將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行傳授並且能夠很好的接受的傳授方法,不是沒有,是聖人教授賢人的做法啊。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一些應答,這些知識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非常實用的,所以現代人在積極的學習孔子,我們現在又提出尊孔重教,是有道理的,孔子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價值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