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慶曆新政是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政治改革。宋初以來,大地主兼併土地日益劇烈,戰爭頻發,加以契丹渝盟,軍費與歲幣增加,農民負擔加重。慶曆時,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那麼?
中國宋代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宋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四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將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歸於保守派的破壞和改革派的失誤,似過於簡單了一些。因為,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政治分歧來解釋改革的失敗,有違歷史真實。
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為相,執掌朝綱,決定對吏治進行整頓。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旗幟鮮明的提出整頓冗官,任用賢能。三 冗三費是改革所要打擊的主要目標。而裁減冗官,精簡機構是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變動,就是要改變趙匡胤恩養士大夫的祖制,向參與政治的廣大知識分子開刀,打破他們的鐵飯碗,所以,改革將要觸動的不是少數人的利益,而是整個士-官僚層,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以呂夷簡為首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為朋黨。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皇帝對大臣結為朋黨是很有戒心的。雍正是這樣,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就像秦檜的莫須有為高宗殺岳飛提供了藉口一樣。呂夷簡誣衊韓、範的“朋黨”之議,也為宋仁宗終止改革提供了藉口。所以,改革失敗的真實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因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誰也阻撓不了的。那麼皇帝為什麼不要反對並自終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簡單,皇帝提倡改革與終止改革的理由一樣,為了自己的家天下。 當然,很明顯的是,慶曆新政的改革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宋仁宗也正是迫於他們的壓力廢止了新政,毋庸置疑這是新政失敗的根本原因。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如果以犧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來實現富國強兵,專制帝王當然不能答應。而慶曆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官員,也要削減其薪俸,北宋官員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
關斑竹提及仁宗下詔取消新政是對下猛藥進行改革產生了懷疑,其實,仁宗這樣做是必然的,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還是因循守舊,以穩定為大局。這裡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養士大夫的國策。北宋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統治者卻從五代歷史汲取了消極教訓,那就是武人跋扈於國家不利,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將,其辦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實行更戍法,人為的製造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局面以維護其統治。實行更戍法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曆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仁宗罷黜范仲淹的一個原因是范仲淹帶過兵,有軍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黨之議,仁宗也知道這是臣下在互相攻擊,但范仲淹確實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個士大夫階層比起來,一個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愛啊。
所以,慶曆新政失敗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體制決定的。扼殺改革的是體制,而非所謂保守派 。
相關人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富弼***1004—1083年***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天聖八年***1030***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歷知縣﹑籤書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召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知制誥、樞密副使、知鄆州、青州,樞密使,進封“鄭國公”,出判亳州。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認識到遼國“委實強盛”,西夏“日漸壯大”,與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瞭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元豐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臨終前上書神宗割地於西夏,已達到修兵息民。諡號“文忠”。
韓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漢族,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初授將作監丞,歷樞密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嘉祐元年***1056***,任樞密使;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僕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寧八年卒,年六十八。諡忠獻。《宋史》有傳。著有《安陽集》五十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