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的傳說故事

  白牡丹和其它很多茶一樣都充滿了其傳奇色彩,白牡丹的傳說有哪些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白牡丹的傳說,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白牡丹的歷史傳說

  白牡丹是白茶的一個品種,也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相傳白牡丹樹是由牡丹花變成的,起源於西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牡丹的歷史傳說。

  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裡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晒乾,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白牡丹茶的傳說歷史

  傳說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變成的。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於是便向路旁一位鶴髮童顏、銀鬚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香味就來源於它。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後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說:“剛才夢見仙翁說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裡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晒乾,說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說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後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白牡丹在1922年以前創制於建陽水吉,1922年以後,政和縣開始產製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區。20世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白牡丹。現在白牡丹產區分佈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市。

  白牡丹茶知識詳解

  白牡丹屬白茶類,它以綠葉夾銀色白毫芽形似花朵,沖泡之後綠葉託著嫩芽,宛若蓓蕾初開,故名白牡丹。

  白牡丹在公元1922年前創制於建陽水吉。據當地老農反映,原產地在大湖。水吉原屬建甌縣。據《建甌縣誌》載:白毫茶出西鄉、紫溪二里……廣袤約三十里。1922年政和開始產製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現在白牡丹產區分佈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

  製造白牡丹的原料主要為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良種茶樹芽葉,有時採用少量水仙品種茶樹芽葉供拼和之用。製成的毛茶分別稱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和水仙白***茶***。

  用於製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顯,芽葉肥嫩。傳統採摘標準是春茶第一輪嫩梢採下一芽二葉,芽與二葉的長度基本相等,並要求“三白”,即芽及二葉滿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茶芽較瘦,不採制白牡丹。

  白牡丹的製造不經炒揉,只有萎凋及焙乾兩道工序,但工藝不易掌握。

  萎凋以室內自然萎凋的品質為佳。採下芽葉均勻薄攤於水篩上***一種竹篩***,以不重疊為度,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時兩篩併為一篩,至八成半乾時再兩篩併為一篩,萎凋至九成五干時下篩,置烘籠中以90——100℃溫度焙乾,即為毛茶。

  精製工藝比較簡單,用手工揀出梗、片、蠟葉、紅張、暗張後低溫焙乾,趁熱拼和裝箱。烘焙火候要適當,過高香味欠鮮爽,不足則香味平淡。

  白牡丹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佈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湯色杏黃或橙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

  白牡丹為福建特產,1922年政和開始製造白牡丹遠銷越南,現主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有退熱祛暑之功,為夏日佳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