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陰陽家的介紹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家的思想

  其思想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陰陽家代表人物

  戰國時,有公檮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陰陽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