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古代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都知道中國四大發明,那麼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是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算盤

  東漢數學家徐嶽所著《數術記遺》明確記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進一……”這首珠算口訣曾經為多少人熟悉。歷經1800多年漫長歲月,珠算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中國第五大發明”。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將珠算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珠算申遺成功,一些年代久遠的算盤成為文物收藏的新寵。

  目前發現最早的算珠是西周的陶算珠。東漢數學家徐嶽所著《數術記遺》中明確記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註釋稱:“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滯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可見這種算板已經具備了算盤的雛形。至唐代,算盤已出現在詩、詞、歌、賦之中。在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卷最左端,繪有“趙太丞家”的藥鋪桌子上就放著一架算盤,這是算盤最早的圖形資料。從明代中期以後,算盤始傳入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並流傳到世界各地。

  收藏年代久遠的算盤。明代算盤橫樑上面開有木榫、圓角,並配有抽屜底板;清代算盤一般多為紅木材質,橫樑上鐵質的掛壁提樑是那個時期的明顯特徵;民國時期,各種各樣材質的算盤多了起來,且工藝日趨精緻。現在,清代以前的算盤非常罕見,流傳至今的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算盤。

  收藏特殊材質的算盤。算盤按算珠和邊框材料可分為金、銀、銅、鐵、錫、瓷、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等;按算檔材料可分為不鏽鋼、藤、牛筋、鐵、紅木、銀、銅、鋁、紅珊瑚等。算盤的材質越好價值越高。比如象牙算盤比木製算盤價值高,貴金屬製成的算盤價值就更高了。算盤串珠用的“檔子”也有高低之分,比較珍貴的算盤配有牛筋檔,藏市罕見,其價值日漸不菲。

  算盤的價值還可以從工藝製作上來辨別。比如一隻清代的紅木算盤,沒釘子、不上漆,完全用木榫連線,這樣的算盤比一般的紅木算盤貴重。如果收藏木質算盤,尤以紫檀、紅木和花梨木製品為上乘,具有很強的升值潛力。2010年,一把海南黃花梨算盤拍賣成交價達到16.8萬元;2011年8月,北京中嘉拍賣會上,一把清代碧玉算盤拍出160萬元,創造國內算盤收藏市場最高價紀錄。

  收藏有顯著結構特色的算盤。算盤的檔數通常都是7、9、11、15、17、25等奇數,一些特別用途的偶數檔算盤尤為罕見,身價要高過奇數檔的普通算盤。再如小巧玲瓏的袖珍算盤,特大的21檔以上的算盤,木框周圍有銅包角且雕花或刻有詩文的算盤,既增添了算盤的審美情趣,又豐富了它的文化內涵,這些算盤存世量少,比較難得。

  此外,一些如圓形、扇形、拱形、筒形、八卦、九宮、階梯、雙珠、箱形、圓柱形、寶塔形、摺疊式等造型奇特的異形算盤,製作工藝細膩考究,清秀雅緻,妙趣橫生,皆為算盤之珍品,備受藏家追捧和喜愛。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瓷器

  大河之濱,茹毛諸民,摶泥為器,震離塑身。鴉塗繩飾,獸樣禽紋,秞裡生姿,火上添魂。這講的就是中國的陶瓷。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瓷器脫胎於陶器,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從商朝中期到東漢,陶向瓷過渡。據說,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奧古斯都,就曾用一隊龍騎兵來與波斯國交換過48件瓷器花瓶。

  東漢時期,隨著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隨著生產技術的成熟,東漢還出現了青瓷。青瓷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白瓷。電視劇《陸貞傳》第四十四集:陸貞看到李大膽他們燒製出的瓷器,不禁誇獎確實不錯。大臣們看到那些上好的雕花白瓷,不禁猜測又是陳國來的好貨吧。皇上得意的告訴他們,這是他們大齊官窖產出來的,是陸貞燒製出來的。

  唐代青瓷發展到頂峰。唐末詩人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來形容越窯***今浙江紹興***青瓷動人的色澤。唐宋時期,白瓷也發展到高峰,如著名的刑窯。唐宋文人是用“類銀”、“類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語句來讚美白瓷的。

  由於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階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把詩詞繪畫用於瓷器裝飾。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製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故由周杰倫唱響方文山作詞《青花瓷》有言“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裡,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

  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

  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它的一大特點為金絲鐵線。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關於鈞瓷的由來,神垕鎮流傳著一個優美的傳說。從前,有一位老婦人,領著幾個兒子以燒窯為生。一天出窯時,他們發現燒出了幾件帶紅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而在過去燒的彩瓷中,這種色彩從未出現過。興奮之餘,母親領著兒子連燒數窯,想再燒出這樣的顏色,結果再也沒有出現帶紅紫色斑的瓷品。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時,母親忽然發現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銅屑,就問兒子這些銅屑是哪裡來的。兒子說,前幾天有一過路銅匠曾在此借宿過夜,想必是他留下的。母親猜想:莫非是這些銅屑混入釉中,才燒出了帶紅紫色斑的瓷品?於是她把銅屑配入釉中,結果,又燒出瞭如玫瑰紫、海棠紅那樣美麗的彩釉瓷品。這家人燒出了彩釉瓷品的訊息在神垕鎮迅速傳開,遠近窯場爭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試探著把銅礦石配在釉裡,燒出了色彩更加豐富的瓷器。於是,鈞瓷誕生了。

  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迭出,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銅紅釉美人醉瓷器是一個典型。相傳在明朝時,有一天皇帝穿著一件紅袍,從一件白瓷旁經過,回頭一看,突然發現白瓷被染成紅色,顏色美妙無比,龍顏為之大悅,於是下旨給御器廠,依樣燒出這種紅色瓷器。御器廠接旨後馬上佈置任務,日夜趕製,限期完成,但這種釉呈色極不穩定,對窯內氣氛十分敏感,極不容易燒成。期限將至,瓷器仍未燒成,窯工們個個惶惶不可終日,惶恐大禍臨頭。有個老窯工每天愁眉苦臉回家,回家也是唉聲嘆氣,一言不發。在其女兒的催逼下,他說出了事情的緣由,並分析了該瓷器燒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是窯溫燒不上去。女兒聽後,寬慰其父休息,自已轉輾反側,徹夜不眠。在假寐中,神仙託夢,此器要以女兒身祭燒,便可成功。為救眾多窯工,也為救其父,她已打定以身殉窯的準備。第二天,在窯工們心急如焚而無可奈何之時,她以探父為由來到窯上,趁眾人不備跳入窯內,待眾窯工和其父清醒過來,只見窯內熊熊烈焰在蒸騰,眾人哭成一片。待開窯時,滿窯瓷器釉色殷紅,晶瑩潤澤,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這種瓷器以青年少女的生命為代價,終於燒製成功。窯工們為紀念這位以身殉窯的少女,將這種色釉取名為美人醉。

  明代出現彩瓷。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正因為中國的瓷器享譽世界,17、18世紀,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的瓷器和黃金一樣貴重。那個時候,歐洲人對瓷器的認識簡直可笑。當時有一種薄如蛋殼的“脫胎”瓷器傳入歐洲。這種瓷器既薄又輕,光鑑照人。特別透明。於是有一位法國作家,裝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噓說中國瓷器是用蛋殼、貝殼製造的。歐洲的王公貴族為了滿足強烈的佔有慾,發狂地逼迫騙人的煉金術士給他們仿製中國瓷器。在18世紀初,法國人還只能製造含有大量玻璃質的強度很低的軟質瓷器。半個世紀的光景過去了,仿製質地堅硬、素肌玉骨、絢麗多彩的中國瓷器的工作毫無進展。於是,一個叫奧裡的神父,竟然派遣一個叫安特略可的傳教士到中國江西景德鎮去盜竊中國的制瓷技術。在景德鎮,安特略可裝成傳教的使者,整天出沒在窯場中,到處亂竄,蒐集技術情報。1712年和1722年,他通過兩封長信,把景德鎮制瓷原料高嶺土和瓷石的使用情況及整個工藝過程,都原原本本地告訴給奧裡,並且偷走了高嶺土和瓷石的實樣。這樣,在安特略可到中國20多年之後,法國才製造出真正的瓷器。

  無獨有偶,在200多年以前,北歐的瑞典王國有個地位顯赫的貴族,他酷愛中國的彩繪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專人萬里迢迢到中國來定做瓷器。他為了顯示自己高貴的地位,嚴格地按照貴族等級的標準預先繪製了成套的圖案,要求中國工匠必須依照他的圖案燒製彩繪瓷器。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幾個月才到達中國,不幸的是攜帶的制瓷圖案被海水浸溼了,周圍滲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國工匠接到圖案後,發現了上面的水痕,但由於無法核實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實原作,把水痕也當作圖案的組成部分燒製在瓷器上。這位貴族收到成品後,起初有些不高興。他認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對,才驚奇地發現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讚歎中國製瓷工匠的技藝高超絕倫。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這件由於誤會造成的瓷器成了極為絕妙的珍品,如今它已經成為瑞典無價的國寶,也是中瑞兩國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