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故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他和他父親王羲之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呢?跟小編一起看看王羲之與吧!

  

  王獻之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xī***之的兒子。他從小就跟父親練字。獻之很聰明,八九歲就寫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們的誇獎,他漸漸自滿起來了。

  有一天,獻之獨自在書房裡練字,模仿父親的筆法接連寫了十幾個“大”字。他選了一個字送給父親看,滿以為會得到稱讚。誰知,王羲之什麼也沒說,只是提起筆隨手加了一點兒,“大”字變成了“太”字。

  獻之又興沖沖地把“太”字送給母親看,母親指著“太”字的一點兒說:“就這一點兒寫得好,很像你父親寫的。”

  獻之聽了,頓時滿臉通紅,十分慚愧。他想,父親真了不起,隨手點了一點兒,就寫得那麼好。他又回到父親的書房,問道:“別人都稱讚您的字寫得好,您有什麼祕訣嗎?”王羲之哈哈大笑起來,他撫摩著獻之的頭說:“祕訣?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後的小花園去看看吧!”

  第二天清晨,獻之來到小花園,見父親已坐在石凳上聚精會神地寫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著園裡的18口大水缸說:“你不是問祕訣嗎?祕訣就在這些大水缸裡面。你把這18口大水缸裡面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從此,獻之學著父親的樣兒,每天早早起來寫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後來,他也成了大書法家。

  王羲之與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二王”。他們的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由於眾人的誇讚,他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一天,獻之問母親:“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了:“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背後。

  獻之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添了一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獻之仍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母親見他驕氣已經消盡,鼓勵他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和父親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倘若沒有這樣嚴格艱苦的訓練,恐怕歷史上就沒有“二王”的出現了。

  王獻之的成就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侷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鉅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樣?"王獻之道:"當然不同,各有所長。"謝安道:"旁人評價不是這樣。"王獻之道:"旁人哪裡知道?"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巨集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桓玄很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著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由晉末至樑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樑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王獻之的遺墨儲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儲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看過_王羲之與_王獻之的成就的人還:

1.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十則

2.古代聰明孩子的故事

3.寶寶成長故事3個

4.古代勵志故事大全

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

6.名人勵志小故事3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