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邊城之美
《邊城》被譽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城》描繪了湘西地區生活的“寧靜”和“民性淳樸”,無論貧富軍民,一律淳樸善良。即使有一些不幸,也皆由偶然或誤會所生。
《邊城》好似一部田園似的詩歌,唯美而動聽,卻又悽美婉轉。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邊城》的結尾,充滿了不確定,在期待中有幾分迷茫,在迷茫中又隱現幾分希望。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終結的象徵***已經修好了***作者對人際關係重建的渴望***,但翠翠等的人還沒有回來。以茶峒人重修白塔的情景,配以類似畫外音的解說收束全文,從中景推為遠景,再慢慢隱去。翠翠與儺送難以預料的人生結局,橫梗在我們的心中,讓人無法釋懷,有著一種餘音嫋嫋,不絕如屢的藝術效果。
二
前幾天,我看到湖南紅網在湘西組織尋找“翠翠”的選秀比賽,我心為之一動,說這個創意好。我便又重拾起十八年前在吉首讀書時買的《邊城》,翻看起來。沈從文是我國世紀文學60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魯迅、張愛玲並駕齊驅。巴金評價老朋友沈從文有“獨特的風格”、“很高的才華”和“金子般的心”,巴金和魯迅、沈從文是金庸先生最佩服的文人。沈從文先生是一個鄉土氣息很濃的鄉土主義作家,他來自湘西,反映湘西,成就湘西,最後魂歸湘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的得意之作,全文圍繞“爺爺、翠翠和黃狗”為主線,展現了一幅反映湘西邊城,辰州、沅陵、桃園、常德一帶,***也就是沅水一帶***和四川、貴州與湖南相鄰地區鄉土人文的生活畫卷。全文突出人性的“善、信、忠、孝、義”,爺爺的忠信,從不收過渡人渡船的錢,不收屠戶相送的感謝肉,“凡事公平,我不要你那些好處”。黃狗對主人的忠,“每當船攏岸時必先跳上岸邊去銜繩頭。”順順家的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翠翠時所表現的倆兄弟骨肉手足之情,大老因走車路不行而放棄愛情犧牲生命的悲壯故事。就連生活在最低層的妓女,也是重情、重義的,兩個水手在邊城吊腳樓下白河邊的對話:一個水手說:“她陪川東莊客喝酒唱曲子,心裡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一個水手說“身體讓別人玩著,心還想著你,你有甚麼憑據?”另一個水手說:“我有憑據。”於是這水手吹著唿哨,作出一個古怪的記號,一會兒,樓上歌聲便停止了。兩個水手哈哈大笑起來。這足以說明妓女也是渴望愛情的,追求幸福的,也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家。
這次湖南紅網組織尋找“翠翠”的選秀比賽,創意很好,湘西地區作為湖南的旅遊資源的大區。大打文化品牌是很有必要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加強宣傳,大力推介本地旅遊資源,來振興當地經濟。但我認為這次選拔當次較低,範圍受到侷限,影響力不夠大,選出來的“翠翠”們也很一般。我認為應站在整個大湘西的高度,在整個大西南地區,甚至是全國範圍內選好“翠翠。”因為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現在不光是湘西的,也是全民族的,更是全世界的。所以我們要以全新的視角,重新神視《邊城》,詮譯《邊城》,選拔好更為優秀的“翠翠”來作為我們民族地區旅遊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翠翠的美是自然之美:翠翠長年生活在如詩如畫的優美大自然裡,終日以大山、小河、森林、日月、星辰、爺爺、黃狗和渡船為伴,既沒有都市的喧譁,也沒有當代人的忙碌,更沒有當代人為了生存爾欲我詐的殘酷競爭。每天只為了來往匆匆的路人過渡,重複著一日又一日的工作。她也從不粉黛,也沒有修飾,更沒有當代女性的故意姿作和擺弄風騷。“當翠翠看到中寨王團總的女兒臉上擦著紅粉臉都紅了;”翠翠的美是健康之美:“把面板變得黑黑的,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身體是健康的,生理是強健的,人格是健全的,從沒有非分的奢想和太多欲望;翠翠的美是純真之美:翠翠“為人天真活潑,人又那麼乖,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是多麼單純、可愛的貧苦渡船人家女孩,翠翠愛唱歌,愛吹竹哨,整天哄著爺爺要一起唱歌,吹哨。我記得有個名人說過一句話:“女人的魅力來自於單純天真,男人的吸引力往往來自於飽經風霜的磨練;”翠翠的美是善良之美:翠翠為人心地善良,終日陪伴著爺爺劃渡為生,過著平淡、艱苦的生活。處處為爺爺著想,當爺爺先日叫翠翠明日端午進城去看龍船,進城去玩。翠翠首先想到的是爺爺,叫爺爺去,我來守渡船,爺爺不去我也不去,叫渡船去,你看多麼孝敬呀!這不正是我們當代所要弘揚的忠孝文化嗎?現在已改革開放了,搞市場經濟,人們整日都在外奔波創業,可留在家中的老人、兒童們是多麼的孤獨無助。當今社會的忠孝觀念已“淡泊化了、市場化了、價值化了,”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弘揚傳統忠孝文化的反思。當爺爺在一個風雨雷電的晚上突然死去,茶峒河邊的白塔倒了,翠翠扶著爺爺的身體哭得多傷心啊!翠翠還對終日陪伴她的黃狗是多麼的友善,黃狗也是她生命的一份子,處處無一不閃現出翠翠的善良之美;翠翠的美是淒涼之美:翠翠不敢大膽地追求愛情、追求幸福、追求人的人性解放,當對二老產生了愛意,又不敢表白;當二老在對溪高崖竹林裡走馬路為翠翠唱了一整夜的歌時,翠翠卻在做夢,在夢裡去會二老去了,最終還是錯過了一段美好的愛情,二老負氣下河去桃園經商去了。誠如作者說過:“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也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和設計,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在追求自由愛情、追求人性的解放是多麼的困難和不現實,人們不敢衝破世俗的枷索,對生活在社會最低層渡家人的女孩翠翠來說,是何等的艱難和無奈。作者通過對翠翠這個人物的描寫,也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不過翠翠是美麗的,翠翠的美是自然的、純真的、健康的、善良的美。“翠翠”是美的化身。
三
《邊城》描繪了一部悽美的故事。其實也是沈從文心中理想的世界。全文詼諧幽默,語言平淡,表達了一種安靜祥和的美。那裡的人們是隨意無憂的,是單純善良的,是有信仰的。
在《邊城》一書中,人們的生活是快活自在的。用溪水洗手洗臉、唱唱山歌、沒事了幾個人聊聊天,喝點小酒,何嘗不自由自在。靠水的打漁、渡船,靠山的打獵、種地。藍藍的天,綠綠的水,就像一片樂土,人們生活的井井有條。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啊!在這如同仙境一般的地方,住著一群單純善良的村民。
為什麼說單純善良呢?前文的翠翠每天只是無憂的玩樂,捎帶幫祖父渡船、幹活之類的。有一隻大黃狗陪著她倒也不怎麼寂寞。晚上看看星星、吹吹笛子,同祖父聊聊天。悠閒地過著每一天。賣肉的可以不用數顧客給的錢,甚至多給一些好肉……單純的性格使他們彼此信任,有一種無形的信賴充斥著每一個人。不像現在的人,每天想這想那,勾心鬥角。從來沒有真正單純的看待每一件事情,所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複雜化了。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本善的人變得不善,單純的人變得不單純,善良的人變得不善良,美好的世界也就只有在心裡想想了吧。
就在讀者徘徊在這美景,佳人之中,作者已經悄然轉變了筆風,大老和二老的出現讓原本祥和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祖父時不時的提起給翠翠相親的事,讓翠翠稍有不自在。夜晚也不能再甜甜的睡去,取而代之的是長長的夢,前文不曾提及的夢。在夢裡,她會聽見歌聲,會去山頭上摘虎耳草,會去想很多很多。這代表她有了自己的想法,然而祖父的“亂操心”反而讓翠翠了亂了方寸。
這種扼殺孩子思想的情況現在也仍有存在,家長用慣有的思維把孩子固定在一個枷鎖裡,他們總想著自己經歷了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他們不想讓孩子吃虧,不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就是這種想法的存在,才有了那些被強迫學各種課外班的孩子,才有了每天不知疲倦的嘮叨。家長總想幫孩子鋪好大馬路,一路暢通就能到達目的地。
以為這樣就能幫到孩子,其實家長們錯了。大錯特錯。這樣孩子不會感激反而會厭惡。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然而不讓他們嘗試,就如同綁住了鳥兒的翅膀。綁住翅膀的鳥兒怎麼飛翔?不經歷失敗,怎能成長?。沒有人會按照鋪好的路一直走下去。一味的固化孩子的思維,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文中大老的死,讓原本喜歡翠翠的二老也產生了情緒,使得翠翠對祖父也有短暫的埋怨。大老二老兩人的競爭反而單方面的向相反方向發展,甚至於到了最後祖父去世也沒有看見翠翠嫁人。暫且把這些原因都歸結為祖父的“亂操心”吧。
說到祖父的去世,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依然還有封建迷信的存在。祖父去世後,會有人來做法。在現在的社會,有誰還會相信法師?但是在那個時代依然有人相信。做法事也許是當時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可不可以把它歸結為一種信仰,對神靈的信仰。信仰是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給人力量,指引方向,讓人悔過,讓人成長。個人認為信仰是很重要的,沒有信仰就好像沒有方向,沒有標準。信仰可以鞭撻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可以幫助社會進步,可以創造出應和時代的人才……
讀完全書,給人感覺是一種對安靜平和的生活的嚮往,一種對故事劇情的想象,一種對翠翠的同情,一種對單純善良的期待。總而言之,《邊城》這樣的生活,只有在夢裡相見了吧。
四
讀沈從文的《邊城》,我好像隨著那葉小船,漂到了湘西,踏上了那山,越過了那水,在淅淅瀝瀝的雨中,看到了純樸的翠翠和爺爺,如夢一般……
沈從文心中的“邊城”是那美麗的湘西,是他心中的一方淨土,更是他夢縈魂牽的世外桃源。我的心中也有“邊城”,但那不是一個存在於小說中的地方,而是真實存在並令我充滿無限嚮往的兩方聖地。
西藏是我心中的一個“邊城”。我愛西藏這片聖潔的土地,它高尚更加神聖。在我的腦海中時常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又高又藍的天空中流淌過幾朵白雲,綠綠的草地上有一座古樸的小木屋,那是我的家;木屋後是一片湖水,湖面靄靄茫茫,周圍群山若隱若現,山坡上滿是牛群和飛奔的駿馬。我坐在屋前的草地上,看著飄動的經幡,聽著遠處傳來的使人心生平靜的梵音佛唱,淡淡的陽光斜斜地鋪在我的臉上。傍晚,我倚在門前,抬頭賞月,低頭擦琴,靜靜地,靜靜地,彷彿一切都已忘卻。這才是平靜的生活。每當我從雜誌、網路、電視上看到布達拉宮時,我都會感到一種震撼,因為我知道自己還迷著那神祕的藏傳佛教。看到布達拉宮、大昭寺、納木措湖、唐古拉山的圖片時,我都會感到一種寧靜,生命中最根本的寧靜。
稻城是我心中的另一座“邊城”。一個人的心靈能走多遠多高,我想,在稻城會得到答案。盤旋於天際的蒼鷹,自由生活的各種野生動物,靜靜地放牧著牛群也牧著自己的牧人……這一切都是那樣平靜,但卻深深地激盪著我的心靈。這裡不被紛雜的社會所打擾,沒有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有的只是震撼靈魂的美和不帶一絲塵囂的淨。
曾在《菜根沐·禪解》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聽風。”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表達了我的心境。
雖然我還沒有到過這兩方淨土,但我以後一定會踏上這兩座我心中的美麗“邊城”,我會用心去感受那裡的每一絲氣息,每一寸陽光,每一棵樹,每一朵花。說不定,我還會在那兒遇到像翠翠一樣的女孩。
五
來到了這裡就讓我看見了【邊城】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裡,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秀拔出群,叫儺送。小城裡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說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著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著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到了城裡,人們卻告訴他:原來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著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翠翠在這裡去思戀自己所愛的人的執著,當自己和自己的那個她吵架時來這裡可以讓你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