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面試時的語言技巧

  語言是人類用以表達思想,進行社會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而求職面試同其他社會交往一樣,是以語言表達思維,互相溝通的社會行為,所以,社會所認可的良好的語言習慣也是求職面試應達到的水準。今天小編為你帶來,希望能夠幫到你。

  

        1.良好的語言習慣

  不僅指不犯語法錯誤,表達流利,用詞得當,言之有物,同樣重要的還有說話方式,例如:發音清晰,語調得體,聲音自然,音量適中等。說話時俚語不斷,口頭禪滿篇,和病句、破句一樣,都是語言修養不高的表現。

  2.發音清晰

  發音清晰,咬字準確,對一般人來說不是十分困難。有些人由於發音器官的缺陷,個別音素髮音不準,如果嚴重影響人們理解,或影響講話整體質量的,應少用或不用含有這個音素的字或詞。當然,如果有辦法矯正的應該努力矯正,不要採取消極的方法。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鵝卵石練出一付伶俐口齒的故事,可能會使你得到一些啟示。

  3.語調得體

  無論是哪一種語言對於各種句式都有語調規範。有些同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調處理,可表達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說:“我剛丟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樣的反問句“是嗎?”作答,可以表達吃驚、煩惱、懷疑、嘲諷等各種意思。

  有研究說,使用上揚語調易給聽者造成懸念,提高他的興趣,但若持續時間過長會引起疲勞。而降調能表現說話人的果敢決斷,但有時也顯示他的主觀武斷。

  得體的語調應該是起伏而不誇張,自然而不做作。但是富於感情變化的抑揚頓挫總比生冷平板的語調感人。

  4.聲音自然

  用真嗓門說話,音調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僅聽來真切自然,而且有利於緩解緊張情緒。

  5.音量適中

  音量以保持聽者能聽清為宜。適當放低聲音總比高嗓門順耳有禮。喃喃低語是沒有自信的表現,而嗓門太亮,既騷擾環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勢。

  6.語速適宜

  適宜的語速並不是從頭到尾一成不變的速度和節奏,而是要根據內容的重要性,難易度,語調的高低及對方注意力情況調節語速和節奏。說話節奏適宜地減緩比急迫的機關槍式的節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不同問題不同語言回答技巧

  不少人都不願意在面試時流露自己真實的情感傾向,生怕表述不當而引起主考官的反感,其實,面對主考官較為挑剔、帶有負面色彩的問題時,想要以“新”取勝,最好的辦法便是大膽地傾吐自己的真實情感,用豪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信念。

  問:“你最不能容忍的缺點是什麼?”

  答:“拖拖拉拉,現在的事將來做。”

  對於如何看待“缺點”之類的問題,應聘者應該貶斥這些缺點,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貶斥的尺度是不好把握的,而上面這位應聘者並沒有過多地去思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也沒有過多考慮從哪方面切入,而是針對某一點——時間的話題切入,準確地表明瞭自身的信念和情感傾向。這樣爽快豪放的勁頭,這樣新穎別緻的答案,一定會讓主考官刮目相看的。

  2、用委婉語言來暗示自己的能力

  很多應聘者在表述自己的能力時,不是縮手縮腳,就是狂傲自誇,如果能借某個話題,巧妙地發揮一下,繞一個圈子、賣一個關子、設一個懸念,就可以委婉地展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或特長。

  問:“你是以什麼身份來美國的?現在乾的是什麼工作?”

  答:“我是來美國自費留學的,現在是美國某跨國公司的經理助理,主要工作是幫助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因為公司只有我一人做這項工作,因此壓力大,責任重。不過,我喜歡這樣富於挑戰性的工作,只是為了照顧妻子,我才來貴公司的。”

  這位應聘者在介紹自己情況的同時,不僅暗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強,還借補充的“照顧妻子”一語,暗示了自己是一個有強烈家庭責任感的人。這種看似不經意的暗示性回答,既避免了某種自我吹噓和高傲之感,又巧妙地傳達了自身能力的資訊與責任感,還讓主考官窺見了自己言談的智慧和風采,怎能不受到對方青睞呢?

  3、用轉移視線的方法來顯示自己個性

  面試中,應聘者難免會遇到一些無把握的、不瞭解的問題,但你要明白,主考官這樣提問,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用意有可能只是考驗一下你的反應能力,而並不是真的考查你的相關知識,這時候,應聘者不妨將計就計,利用這個機會採用一種轉移話題的方式,即以虛代實、以巧藏拙的方式來應答,從而打破窘境、以某種機敏展示出自身鮮明的個性和別具一格的談話風格。

  問:“如果被聘用,你想得到怎樣的待遇或者好處?”

  答:“除了應得的報酬以外,公司能否給我更大的無形好處或者發展空間呢?比如提高自身的素養、挖掘自我潛在的能力,還有提升的機會等……當然,這都有賴於貴公司的成全啦!”

  面試者對具體的待遇採取了迴避的方式,而將話題轉移到“將來時態”上去,以一些較虛較泛的期望來應答,顯得獨特而新鮮;尤其是末尾一句近乎老熟人似的玩笑話,不僅展示了自己隨和、親切的個性,而且給了主考官一種富於幽默感的好印象。

  4、用拖延來展示自己應變的智慧

  遭遇某個不會、不懂的難題,既是每個應聘者的不幸,也是展示其應變能力和口才的機會,遇到這類難題時,如果對方只是問“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面試者視情況不妨來個緩兵之計,即先以肯定的口吻應答下來,然後另闢蹊徑,或者以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式作答。有時候,也不妨先試探一下對方的真實意圖,然後再來個先允後補、亡羊補牢的應急之術。

  問:“你英語不錯。你還會什麼?比如會不會設計網頁?”

  答:“這——今天就要考它嗎?”

  問:“今天不考,只是問問而已。”

  答:“我會——是的,我會!當然會!”

  這位應聘者根本沒設計過網頁,可是,面對這種“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窘境,在兩難中,他卻沉住氣,機智地避開正面回答會或不會,而從對方口中探聽出提問的虛與實,然後才來個“空城計”,這種應急之術、緩兵之法,為他補上網頁設計的技能爭得了時間,不能不說是一種出奇制勝的應急之策。

  5、用模糊的回答來應對模糊的提問

  有時候,主考官會有意用一種比較含混、寬泛的話來提問,以此來試探應聘者的某種意願或意向,在這種情況下,應聘者想要作一個準確的回答就顯得比較困難了,其實,我們與其揣摩考官的真意,不如來個以虛對虛,用一種同樣模稜兩可的話來作答,這樣就有可能跳出問題本身的束縛,從而拓展另一表白自身意願或意向的空間。

  問:“你來到這兒,是想幹什麼工作呢?”

  答:“老實說,我目前還沒來得及考慮……貴公司不是在全國招聘嗎?我想機會是廣泛的。”

  顯然,這樣的提問就比較模糊含混,是問幹何工種、何種職位,還是問去哪個部門呢?並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應聘者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採取了同樣一種含混的應答手段,以口中模糊之“盾”去擋對方含混之“矛”,有意用“機會”來替代“工作”,顯得非常機智、靈活。而且在“全國招聘”一語中,還暗示了“非這家公司不可”的意願,從而使主考官對這位應聘者產生一種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