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走進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其中包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供大家參考借鑑!

  篇1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京劇的大師有很多,如:葉盛蘭、譚鑫培、言菊朋……但最著名的要算梅蘭芳了。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開始學京劇,10歲登臺演出,1911年梅蘭芳名列北京第三名探花。後來他到上海演出,風靡江南,當時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回京後,他繼續排演了許多新戲,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被稱為梅派大師。1927年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九•一八”事變後,梅蘭芳遷居上海。他宣揚愛國主義,並把京劇表演藝術和優良品質介紹給了各國人民,因此他成為上世紀中國京劇藝術的文化使節。抗戰爆發後,日本想借梅蘭芳收買人心,幾次要他出場均遭拒絕。為了拒絕為日本演劇,他蓄鬚明志,深居簡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抗戰勝利後,梅蘭芳曾當選為全國政協和人大代表,並任京劇院院長、戲曲研究院院長等職。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他為中國京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篇2

  京劇,是我國主要劇種之一,是中國最大的戲曲劇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的“國粹”!

  以前我並不知道京劇的來歷,後來上網查了才知道京劇是由清代時的徽調、漢調傳入北京以後,演變而成的。京劇的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打擊、管絃樂為伴奏。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京劇表演,那些演員在臺上一會兒說,一會兒唱,有時還興味盎然的表演一番。初看京劇的人可看不慣,他們會覺得京劇很無聊。可老一輩的人就不同,就像我爺爺,專愛看一些戲劇頻道,聽到那“怪里怪氣”的聲音就樂,百看不厭。

  我剛進屋,就聽到了淳厚濃郁的京劇聲——原來是爺爺正熱火朝天地看京劇。看爺爺津津有味地看著,樣子好愜意!我也不慌不忙地湊上去觀看。嘿!看那演員有滋有味地演唱,有聲有色地步法,看京劇還真是一種享受!緊接著,出來了一個黑臉大漢,長長的鬍鬚一直長到腰間,黝黑的臉上流露出正直、剛烈的情感。只見他哼了一聲:“大膽刁民,往哪裡跑!”話一說完,他就把他給抓住了,用惡狠狠地眼神看著他,我真感覺到有點好笑。一會兒,又出來了一個賊頭賊腦的白臉的小人,一年就知道他心懷不軌,臉上露出陰險、奸詐的神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偷偷到別人房間裡拿了一樣東西藏在口袋裡,然後悄悄溜走了。突然,來了一個青衣花旦,原來她是這屋的主人,她驚訝的發現亂糟糟的,立刻就報了官……

  京劇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為未來京劇的發展而做出努力!

  篇3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崑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遊》、《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於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於樂之中。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並受崑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後又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