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炎簡介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通道教,且鑑於佛教勢力氾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援下,於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唐朝皇帝李炎即位

  文宗即位以後,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的兒子晉王普為嗣,不幸的是晉王普於太和二年***828***六月5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皇太子的名號。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永為太子,第二年八月舉行了冊禮 文宗的楊妃不滿意太子永,一直謀求廢掉他,因為朝廷上阻力重重沒有成功,但太子永在開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劃上了句號。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傷感,認為自己枉為天子卻不能保全兒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從此文宗也抑鬱成疾。

  開成四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楊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開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但是神策軍左右護軍仇士良、魚弘志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據理力爭,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他們假傳聖旨,將文宗的五弟潁王瀍立為皇太弟,從十六宅迎入宮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陳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駕崩之後,潁王柩前即位,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後,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皇太后。

  唐朝皇帝李炎性格特點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通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

  唐朝皇帝李炎知人善任

  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脅迫下,大開殺戒。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均被賜死。在開成五年***840***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以解除對其權勢所造成的威脅。

  宰相李珏、楊嗣覆被罷相貶往外地,武宗本來已經下令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赦免了他們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擁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們見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卻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平定了河東地區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的叛亂,成為這一時期常常為人稱頌的政績。

  從憲宗元和時期延續下來的朝廷官員的朋黨之爭,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諸朝,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牛李黨爭”。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主要成員有李宗閔、楊嗣復、李珏等;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首,主要成員有鄭覃等。牛李兩黨在出身上,前者重進士,後者重門第。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他們之間似乎也沒有原則性的政見分歧,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機。

  李德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支援武宗的治國理政,給當時的朝廷帶來了一些新內容。

  他還能夠在武宗面前替牛黨的楊嗣復、李珏求情,說明了李德裕的個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時期被罷貶到崖州***今海南瓊山***時,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的說法。這一場歷時達40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最終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終結。

  唐朝皇帝李炎會昌法難

  武宗死前一年的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發動了“廢佛”事件,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合稱“三武之厄”,這就是“三武一宗”的第三“武”了。

  安史之亂以後,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的破壞武宗身在藩邸之時就喜好道術,即位後更是崇尚道術,拜道士趙歸真為師,對他們的長生不老之術和仙丹妙藥十分迷信。武宗滅佛,主要是因為道士趙歸真等得到信任,宣揚佛道不能並存。武宗也認為佛僧的存在影響了他修煉成仙,從會昌二年***842***起,到會昌五年徹底廢佛達高潮。

  從會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會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到會昌五年***845***,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

  朝廷下詔京都及東都,只准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各道只留一寺,餘皆毀去。 根據武宗的旨意,這年秋七月裁併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長安和洛陽開始允許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師左街留慈恩寺和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莊嚴寺。天下各地鎏金伎樂紋八稜銀盃。

  拆廢寺院和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的納稅戶。如是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

  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婢為兩稅戶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 在“廢佛”的過程中,對其它外來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廢除手段。凡國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併撤毀;斥逐回紇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無從棲身,統統自盡;景僧,祅僧二千餘人,並放還俗。

  唐朝皇帝李炎平定劉稹叛亂

  會昌元年***841***九月,盧龍軍亂,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遣監軍傔以軍中大將名義上表朝廷求節鉞。後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武宗恩准,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盧龍軍亂。

  在平定了盧龍軍亂不久,又發生了昭義鎮對抗朝廷的事件。會昌三年***843***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李德裕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討伐。李德裕還向武宗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武宗聽了,決定對昭義鎮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詔書,諭令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要為朝廷立功,為後代造福,二鎮表示奉詔。接著便命王元逵為澤潞北面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面招討使,與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合力討伐,並決定於七月中旬,各道兵馬一齊進發。

  李德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隨時注意前線作戰的進展情況,善於抓住薄弱環節,及時正確地處理一些軍務。李德裕聽取了鎮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見,曾有效地對付了叛軍的“偷兵術”,並令鎮、魏兵“進營據其要害”;他還聽取了劉稹心腹、降將高文端的合圍澤州、斷絕固鎮寨水道和招降鄜州守將王釗的建議,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加快了討叛戰爭的進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後投降。劉稹的部將郭誼、王協見勢不妙,遂謀殺了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


  看了的人還看了:

1.唐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2.唐朝歷史開端

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梗概

4.唐武宗滅佛的影響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

5.關於唐武宗的情感野史

6.甘露之變的結果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