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聲帶發聲點在哪些

  大多數人都喜歡唱歌,歌唱得好的人在朋友中會很受歡迎,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唱歌聲帶的發聲點在哪呢?下面就由小編來告訴你吧!

  唱歌聲帶發聲點:

  1、 人體的共鳴腔體

  人的共鳴腔體可以分成不可調節的共鳴腔: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等,可以調節的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這部分是重要的共鳴腔體,可調節共鳴,上聯頭腔,下聯胸腔,是個聯絡站。歌唱發聲時,應隨著音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說,高音的共鳴區是分佈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佈在胸腔。但這樣的分佈並不是說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形成“整體共鳴”。整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2、 共鳴的運用

  在歌唱發聲時,應用混合共鳴的方法,掌握好共鳴在各聲區裡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為主體,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樣才能在換聲區發聲時,不發生明顯的痕跡。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3、 歌唱共鳴的方法

  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遵循漸進的原則,從中間往兩頭髮展,即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不能急於求成。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獲得歌唱各種共鳴的方法。

  1***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開啟,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顎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動,這個硬顎前部我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脣、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抬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

  2***頭腔共鳴

  我們常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為頭聲。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是由於聲音的頻率引起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的震動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顎放下,軟顎和小舌頭儘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著上顎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引起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富,富有光彩。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3***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常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常常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實際上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狀態,下顎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顎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農會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把濃重的喉音誤認為是胸腔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