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夢走向學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提出的中國夢反映了中國人民期待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生活幸福的強烈心聲,也引來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多種解讀。但中國夢提出的時間尚短,要使這個概念成為一個真正凝聚民心、推動中國全面崛起的核心理念,還需要我們進行大量原創性研究,從而使這個概念更好地“走向學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所謂“走向學理”,就是力求在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理的基礎上,對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梳理,對它的歷史傳承和時代意義進行發掘,對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正義性進行全面闡述,從而為這個概念“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個層面的研究將主要涉及政治哲學、政治文化、中國近代史、社會學、發展經濟學、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經濟等學科領域。通過這種跨學科的原創性研究,從學理上把中國夢說清楚。

  所謂“走向社會”,就是走向民間,走向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社會利益多樣和利益訴求多元的今天,中國迫切需要能夠凝聚社會共識的理念,而中國夢概念提供了這種可能。我們要研究如何使中國夢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核心理念,使之更易為社會各界所理解和接受。從內容來說,中國夢應具備儘可能廣泛的包容性,使中國無數個人夢和家庭夢都能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匯聚在一起,展現中國夢特有的精彩性和多樣性。從形式來說,中國夢應該具備儘可能強大的精神與道德感召力。另外,我們需要在開發中國夢話語內容的同時,也推動話語形式的創新。

  所謂“走向世界”,就是通過我們的研究,說清楚中國夢對於世界的意義,說清楚中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對於外部世界不僅不構成威脅,而且是為中國周邊國家、為世界各國人民創造了大量合作與共贏的機遇。中國夢的實現符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大多數國家所期盼的建立更加和平與公正的世界。這個層面的研究關鍵是要以外部世界能夠理解的話語來表述中國夢,來進行更為有效的溝通互動。換言之,我們力求不僅要在國內把中國夢講好,也要把中國夢向全世界講好,同時也為克服中國話語與外部世界存在的溝通困難作出貢獻。

  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解釋中國和世界已經變得日益迫切,而用中國話語解釋中國夢應該是中國話語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可以把中國夢具體分解為“家國夢”“大國夢”“天下夢”這樣三個層次來進行原創性研究。

  就“家國夢”來說,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研究中國文化中個人、家庭、集體與國家的特殊關係以及個人(家庭)的夢與中國夢的關係上。漢語中“國家”一詞由“國”和“家”組成,表達了中國人對“國家”的獨特感悟和理解。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維和生活方式,例如“捨己為家”“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的儒家信念等。今天,這些價值觀又轉化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凝聚力。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非常關注國運的昌盛,這種感受也是中國人經歷了無數的“國破家亡”悲劇後形成的集體歷史記憶。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夢是“國夢”與“家夢”的結合,“國”與“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就“大國夢”來說,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研究中國作為一個新型大國應該具備的那種新的“大國意識”和體制自信上,並把這種意識和自信看作是中國夢的展現。中國人百年追夢,為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最終從整體上邁向世界一流強國。“大國夢”意味著提出中國自己新的“大國意識”,但這種“大國意識”的核心是制度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而不是稱霸。我們將向世界展示自己探索超越西方模式的各種制度安排和價值觀念。此外,中國的“大國夢”也意味著需要我們打通五千年中華文明、中國近代史與當代中國之間的關係,打通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文化和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之間的關係,從而確立中國作為新型全球大國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定位。

  就“天下夢”來說,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研究中國人如何為解決“天下”難題特別是全球治理難題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上。今天的世介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從貧困飢餓到氣候變暖、從恐怖主義到核擴散、從金融危機到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等等,都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共同解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當今國際秩序的各種困境都呼喚中國人拿出自己的理念和方案。中國人的“天下夢”應該包括這樣的胸襟和關切:我們應該為國際治理中各種主要問題的解決、為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改革與創新、為建立一個更加和平與公正的世界,提出自己的主張,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