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群眾工作方法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那麼體現在哪裡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用群眾語言引導群眾

  群眾聽不懂官話、不願聽空話、最討厭假話。宣傳引導群眾,必須運用群眾語言。

  巡訪問事聽民聲。運用群眾語言,要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找準共同話題。老河口市建立三級聯動的巡訪機制,及時聽民聲、知民意。市級領導堅持每旬一訪,深入企業訪生產經營,深入農村訪惠農政策,深入困難戶訪貧問苦,通過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及時傾聽社會各界群眾最真實的心聲。鄉鎮幹部堅持“四訪四必訪”,即“四訪”即開門接訪、主動約訪、帶案下訪、定期回訪;“四必訪”即群眾家裡有紅白喜事或其他重大事項時必訪,上訪戶、困難戶必訪;老黨員、老幹部必訪;致富能人、鄉土人才必訪。村、社群幹部堅持全員走訪,利用晚上、雨天、節令,定期深入每一個農戶,敲農家門,問農家事,做到群眾的基本情況、思想動態、勞動技能、收入支出、家庭變故、迫切需求“六清楚”,建立“民情檔案”,實行動態跟蹤。

  民謠段子解疑惑。運用群眾語言,要通俗易懂、鮮活生動,讓群眾喜歡聽、聽得懂、記得住。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農村工作重點,組織農村基層幹部編寫民謠、農諺、順口溜2000多首,既有針對性,又便於傳播。比如,在農村新型社群建設中,引導幹部群眾推進拆遷騰地,編寫了順口溜:“祖宗八輩地做根,拆遷騰地難推進;不分日夜多上門,為啥原因要說清:一講為建大工業,二講農村變城鎮,三講資源不浪費,四講服務能便民。”針對矛盾糾紛調解難,編寫“出了糾紛彆著急,先找幹部評評理;案情重大莫過激,依法訴訟按程式;有效證件收集齊,去到法院把案立”。基層幹部編寫的這些段子,傳到了田間地頭、鄰里街坊,放大了教育引導功能。圍繞農村熱點焦點問題和近幾年中央一號檔案,組織相關部門單位編印下發《“三農”政策通俗讀本》,穿插漫畫、案例,讓群眾耳目一新,一看就懂。組織編印《農村工作手冊》《群眾工作手冊》,按農曆二十四節氣,用順口溜和農諺、民謠、漫畫等形式對農村工作進行細化分解,引導基層幹部履行職責。

  創新方式增活力。運用群眾語言,方式上要讓群眾樂於接受。全市115個村、社群建立“小網咖”和“小劇場”。“小劇場”就是在村委會室外空地懸掛投影螢幕,在移動播放小推車上安裝投影儀,每天晚上播放,方便群眾觀看。“小網咖”就是在遠教室內配置多臺電腦,加裝視訊,建立QQ群,免費向群眾開放,方便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交流對話,方便村民採集務工資訊,方便外出流動黨員與村支部取得聯絡、彙報思想。廣泛收集全國各地農民科學致富小故事,編印成小冊子發放到農戶家裡,印成宣傳單張貼在十字路口和農戶門口。167個村、社群組建了文體活動隊伍,組織群眾唱大戲、敲腰鼓、說段子,豐富文化生活,倡導文明鄉風。

  :用群眾心思服務群眾

  做群眾工作要善於從“心”開始,在群眾“最盼”上解難題,在群眾“最憂”上下真功,在群眾“最怨”上改作風,使幹部作為與群眾所想合拍、同向。

  服務網路“全覆蓋”。建立以市行政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社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末端的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便民服務網路,讓群眾“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只憑一張單,只跑一次腿”,即可辦理30大類100多個事項。在社群,全面深化“網路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整合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組建黨員服務團隊,對網格內居民進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的動態管理服務。在農村,搭建為民服務三大平臺,讓群眾想法有處說、有事能找人、困難有人幫,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市”的為民服務新格局。

  服務內容“個性化”。滿足不同群體對服務的需求,開展“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創業服務,採取財政補助、黨費劃撥、民政救濟、黨員捐款等方式,建立“黨內幫扶專項基金”,支援幫扶黨員群眾創業;推廣“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解決農戶經營分散、資金缺乏的問題。資訊服務,建立市直涉農部門、鄉鎮涉農部門、村“農情站”負責人、村組幹部、農民群眾五級涉農資訊收集、釋出、傳輸網路,搭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橋”。互助服務,由村黨組織主導、黨員中心戶引領,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成立生產、生活、發展“互助小組”,優化資源配置,共同創業致富。關愛服務,建立困難群眾、老弱病殘、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資訊庫,及時為他們提供生活援助、推薦就業、司法援助和勞動保障等服務。應急服務,成立應急服務隊,將服務人員的***印發到每家每戶,群眾有急事難事“電話一打,幹部到家”。

  服務方式“零距離”。深入推廣以“群眾說事、巡訪問事、為民辦事”為主要內容的“三事工作法”,市級幹部“每旬一訪”、鄉鎮幹部“每週一訪”、村***社群***幹部經常走訪,“心連心”與群眾交流,“面對面”為群眾服務。全面推行鄉鎮幹部“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工作機制,要求鄉鎮幹部原則上每月駐村不少於6個工作日,至少住夜值班一晚,通過“坐診、出診、會診”,“夜學、夜訪、夜談”等方式服務群眾,當好政策法律的“宣講員”、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為民服務的“代理員”、基層黨建的“聯絡員”,推動鄉鎮幹部由“走讀生”變為“住村生”,由“郵遞員”變為“服務員”,實現“全天候”為民服務。廣泛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全市組建160支共2.1萬人的志願服務隊,涵蓋政策宣傳、治安巡邏、環境保護、健康諮詢、法律援助、扶貧幫困等多種服務,採取“點對點”和“組團式”等形式,串百家門、問百家事、知百家情、解百家難。

  :用群眾標準取信群眾

  千好萬好不如群眾說好。群眾標準就是黨員幹部的最高標準。

  明職責嚴要求。教育引導各級黨員幹部堅決不做群眾最氣、最 煩、最怨的“饞”“懶”“貪”“官”式幹部,真正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沾“土氣”。劃清黨員幹部的紅線和底線,紅線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底線就是人民群眾的評價和認可。擬定基層黨員幹部五條要求:群眾找我們是信任我們,能辦立即辦,不能辦講清楚;群眾贊成的事要辦好,群眾反對的事不要做;群眾家有事,黨員幹部一定要到場;做了幾年幹部,黨員群眾不認可,不要再幹了;讓群眾通過我們更加感恩黨、擁護黨、堅定不移跟黨走。把五條要求作為全市黨員幹部共同的行為規範,全面推行落實。堅持典型引路。每年分行業、分領域選樹10類服務群眾典型,大張旗鼓宣傳表彰,在全市樹立標杆,引領黨員幹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

  剎“四風”轉作風。把剎“四風”、轉作風作為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落實工作的有力武器,堅持求真務實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執政為民反對官僚主義,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堅持勤儉節約反對奢靡之風。在全市上下大力強化“四種風氣”、做到“三個敢於”:強化學習研究之風,力求提能善政;強化克難求進之風,力求率先突破;強化雷厲風行之風,力求令行禁止;強化親民便民之風,力求群眾滿意。敢於堅守原則,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純潔性;敢於擔當責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敢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增強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針對部分幹部中存在的“庸、懶、散、軟”現象,成立“馬上辦”“治庸辦”辦公室,紮實開展“治庸提能、治懶增效、治散正氣、治軟聚力”為重點的作風建設活動,努力克服“只當官不做事、只掛圖不作戰、只表態不落實、只貪功不擔責、只出工不出活”等五種不良現象。嚴格執行“八項規定”,認真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以剛性約束強力保障各項工作硬落實。

  強監督促提升。建立完善監督評價機制,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認可不認可作為評價各級黨委、政府工作成效的最直接依據,敞開渠道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整改工作不足。紮實開展“電視、網路問政”活動,組織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對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城市建設管理、環境保護等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現場接受觀眾、網友諮詢,現場解答群眾疑惑。對電視網路問政中集中反映的供水、供電、經信、規劃、建設、交通等6個部門的20個問題,組織問政代表、網友代表、新聞代表按照時間節點跟蹤督辦整改落實情況。在鄉鎮開展村幹部創業、實事、廉政、學習、辭職“五項承諾”,每半年對承諾事項落實情況進行群眾評議,每年進行一次評星定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