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科學栽培技術是怎麼樣的

  草莓酸酸甜甜,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水果。那麼面對這麼好吃的草莓,你們知道它是怎麼種出來的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草莓的科學栽培技術,希望能幫到你。

  草莓的科學栽培技術

  1、培土如壟面沒有鋪黑色薄膜,則在9月下旬,結合鬆土除草進行一次厚培土,以促使幼苗多生根和防止老苗根外露。

  2、覆蓋越冬到10月中下旬,氣溫下降至白天最高溫度低於15℃或者晚上溫度低於8℃時,儘快搭建大棚,棚寬6~9米,中心高度2.5米。覆蓋材料為厚度0.08釐米聚氯乙烯膜。第二年3月下旬~4月上旬,隨著氣溫回升,開始揭開大棚兩側薄膜,以降低棚內溫度,提高通風透光程度,要求白天棚內溫度在30℃以內,開花後白天的溫度在20~25℃,晚上不低於5℃。

  3、疏花草蔥花序上第3級和第4級枝梗上的花常不孕或只形成無效果實,在開花前花蕾開始彼此分離時要將這些花蕾疏去,疏蕾時間最遲不遲於朵花開放期。有條件的農戶,最好從草莓始花期開始,棚內放一群蜜蜂,以利於開花授粉,提高結果率。

  4、追肥在草莓漿果形成後每畝追施尿素或複合肥10~15公斤,金寶貝微生物菌肥5公斤,以加速植株生長、利於新葉展開、促進開花結果。另外可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果實膨大到約成果的一半大小時,畝施三元複合肥***氮、磷、鉀各含15%***10千克,每隔15~20天施一次,連續施3~4次。

  5、精細採摘12月上旬開始採收,每隔1~2天採摘一次,一個品種的採收期一般可延續至5月底。一天中,採摘的適宜時間為上午,露水乾到炎熱來臨前。露水未乾或在雨中採摘的果實容易腐爛,應儘量避免。

  草莓播種後的注意事項

  1、草莓定植後要經常澆小水,放在陰涼處保溼。不能過幹過溼,經常保持盆內土壤溼潤。在夏季,應早或晚上澆水。把盆放在陰涼處,有利草莓生長。

  2、盆栽草莓溫度變化大,重點是冬、夏兩季的低溫和高溫。北方冬季可把盆搬入室內,以提高溫度。在夏季高溫要把盆搬到陰涼處降溫。

  3、草莓栽植2年後,可以用新苗來更換。或小盆換大盆重新栽植。盆內重新裝入營養土,再把苗栽入,澆水。

  4、開花時空氣溼度不宜太高, 影響坐果和果實品質。盆栽草莓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但以秋季9-10月份移栽成活率最高。

  草莓葉子發黃的解決方法

  乾溼差距過大導致的葉子發黃

  如果長時間不給植株澆水,葉子就會先焉萎然後變黃;或者長時間不澆水,忽然澆大量水,也會使其根本未適應而發黃。

  正確的做法:草莓澆水應該不幹不澆,適度澆水。

  環境溫度的變化導致的葉子發黃

  如果將草莓從溫室大棚裡忽然轉移到風口處,就會導致其發黃掉葉,缺少陽光會對草莓光合作用不利,同時會使葉片蒸發減少從而促使植株迴圈障礙。

  正確的做法:將草莓放到背風並且陽光充足的地方栽培。

  微量元素缺乏或施肥過量導致的葉子發黃

  正確的做法:如果光照和澆水都正常,黃葉的原因就是缺肥而引起的,需要在盆邊土下施一些發酵過的淘米水或每月均勻施20粒複合肥。

  新陳代謝和病害導致的的發黃掉葉

  正確的做法:如果草莓是大面積種植的,應先清理雜草、滅害蟲。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螻蛄、蠐螬、地老虎。如果是家庭自己種的話,記得定期修剪殘葉或合理使用殺蟲劑。

  草莓白粉病的解決方法

  症狀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在葉、葉柄、花、花梗和果實上,匍匐莖上很少發生。葉片染病,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長出薄薄的白色菌絲層,隨著病情的加重,葉片向上捲曲呈湯匙狀,併產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汙斑,以後病斑逐步擴大並葉片背面產生一層薄霜似的白色粉狀物,發生嚴重時多個病斑連線成片滿整張葉片。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紅色,花蕾不能開放。果實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乾枯。

  原因

  1、草莓白粉病為低溫高溼病害,發病適宜溫度15~25℃,分生孢子發生和侵染適宜溫度為20℃左右,相對溼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連續陰、雨、霧、雪等少日照天氣,溫度低,相對溼度大時有利於孢子的不斷產生,反覆浸染,致使該病暴發成災。

  2、大棚連作草莓發病早且重,病害始見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約1個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後者在11月中旬才出現發病中心。施肥與病害關係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白粉病。如適期、適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的則發病較輕。

  治療方法

  1、在開花前未發病時用保護性殺菌劑預防兩次,用2%武夷菌素水劑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霧,7~14天噴一次,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發病後要選用具有保護、治療作用的藥劑防治,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劑1000倍液,7~10天噴一次,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預防

  1、選擇抗病品種,培育無病壯苗。

  2、合理輪作,減輕病害的發生。

  3、及時清除老葉、病葉、殘葉,做好田間衛生管理。

  4、合理灌溉,控制棚內溼度,減輕病害。

  5、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鉀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