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讀書心得

  一本231頁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請恕才書學淺,但是恍惚感覺這本書一定鼎鼎大名,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讀書心得,雖然書很薄,當時也很值得我們一看。

  讀書心得一

  當初買《麥田裡的守望者》,並不瞭解它的影響價值與文壇地位,只是單純的被封面上的那一段話所吸引,“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

  我想這肯定是一本吸引我的書。

  翻開後,我確信這是寫給所有叛逆青少年的,書裡面開口閉口的“混賬”、“該死”既會讓嚴肅古板的大人皺起眉頭,也會把乖巧無知的小孩子帶壞,而讓我們來讀卻是最為適合不過,看到男主人公真性情的爽快罵聲,似乎讓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霍爾頓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16歲的他抽菸,喝酒,與自己不能接受的輕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學校開除,這看上去是一個自甘墮落的少年。然而他的身體一步步往下陷,而他的靈魂在掙扎著,他渴望光明,這個世界卻根本沒有光明可尋。他期盼理解,這個世界卻無人理解他的靈魂。頹廢,灰冷的態度源於失望,開除他的那算什麼混帳學校?一個光鮮外表內裡已經腐爛的蘋果,在那裡找不到一個支點,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不過是為了“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學校裡的老師都是勢利的偽君子,而同學聚在一起談的就是女人,酒和性。在腐爛的蘋果裡當蛀蟲的日子,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他寧願拋棄所有過寧靜的日子,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著那些純潔的沒有參與成人世界的孩子們。

  書中那個老師的話讓我刻骨銘心“: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現實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變成成人的代價,是褪去浮華的幻想,帶上沉重的枷鎖,逼迫著自己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去交往不願意交往的人。這是我們都躲避不了的,改變不了的,這也是當今社會的殘酷所在。

  最後霍爾頓打算到鄉下去喬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人體健全的功能反會撕毀自由,會撕毀他理想中的夢。可是唯一肯聽他講訴他那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妹妹,也追隨著遊樂場而去。合上書,,我久久沉思。他的歸宿在哪裡,他的回憶去何處,而我們那些叛逆的夢想又將隨著歲月流逝被埋葬在何處呢。

  讀書心得二

  這一年多來,為了陪崽完成高中學業,每天長沙、株洲兩地奔忙,很難靜下心來讀完一本完整的書了。現在兒子已高考完,而且考進了他心目中的高等學府,我可以鬆口氣,看看書了,卻不知該看些什麼書為好。前段時間偶爾看見一篇微信“你不該錯過的30本好書”,細細數來,家裡已經藏著如此多的好書,都是愛書的兒子買的,有龍應臺的《目送》、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阿爾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亞的信》、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雨果的《悲慘世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錢鍾書的《圍城》、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論語》、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孫武的《孫子兵法》、莎死比亞的《哈姆雷特》、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曹雪芹的《紅樓夢》、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梭羅的《瓦爾登湖》等18本,以及很多其他的中外名著等。《麥田裡的守望者》在陪讀的日子裡隨手翻了翻,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並靜下心來讀完。要開學了,為了完成假期作業,就想到書櫃裡找找適合自己讀的書,卻無意中發現了它——《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熟悉的名字,才又一次勾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讀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複雜心理,透過現象觀察精神實質,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霍爾頓的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青春變化期青少年的特點,無怪乎在西方社會裡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巨大反響,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啟發自己理解年輕一代的鑰匙。

  從教二十多年來,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總有點不能理解他們,不能好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有點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讀完《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後,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碰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時,我會把它當成理解他們年輕一代的鑰匙。

  讀書心得三

  首先,就閱讀口味先來個自我部析:從地域上分,喜歡看外國小說,國內的小說寫作手法眾多,敘事脈絡眾多,語句優美,總覺得看完不收穫點啥的不好意思,看起來壓力頗大也很累,不如外國小說看著更輕鬆;從文學形式上分,喜歡看小說,覺得散文詩歌類篇幅簡短、印象不深刻。補充一點,大學時候,有門文學課是“外國文學”,授課的是學校外聘來的一位滿頭銀髮的老教授,聽他的每堂課總是津津不味,課堂筆記密密麻麻寫下好幾頁,也從此愛上了外國文學。

  所以,自打回家待業以來,買回來的外國小說最多,而且由澤林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居多。

  今年看完了《相約星期二》和《不可承受生命之輕》兩本外國小說,都是暢銷小說,但是和名著比起來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就當作閒暇時光裡的文化消遣。之後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禮》,打算看些輕鬆的更換下心情。

  2014年6月4日,在秋林書城裡看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你我皆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麥田裡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跡。剛看前幾頁的時候,特別的不適應,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小說,裡面滿眼都是“***的”、“老天爺”,這擱在國內的小說裡實在是少見。而且越往下看,越覺得主人公自言自語、自說自話,就是在和你說他自己的所見所聞和遭遇,整個讀下來頗有看部電影的欣喜感。

  其實整個小說講的就是一個男孩子被學校退學之後,提前離開學校到學校正式放假期間有個幾天的空檔期,他在這幾天裡的生活。小說成功在於講出了年輕人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迷茫,主張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同時也描繪出了美國的市井百態。

  其次,小說的生活化的語言不做作。就像有個大男孩在你身邊和你絮叨聊天,不停地靠訴你他的想法。他不滿名色人等的虛偽想逃離,但是又撇不開對於小妹的掛念。小說結尾處,男孩的妹妹打算和他一起出逃的舉動最終讓他遠走高飛的計劃泡湯,用中國的一句話說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完溫馨一笑。

  看完小說的之後幾天,我一直在思索觀後感如何寫,甚至想以“我他媽的看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題目”,因為小說裡面這個“他媽的”出現得太多了,不過總覺得不妥,畢竟在國內相對保守的文學環境裡,本人也是比較有教養的,這個題目還是算了吧。

  然後又開始想文章的主旨,小說到底是想說什麼。由於對於美國的文化背景、世界觀、思維方式瞭解並不多,從這方面講深度肯定不夠,蜻蜓點水。

  上週剛好家裡發生養狗事件,和孩子爸提過兩次養狗,都是爭吵結束,嚴重破壞家庭和睦。當時電視里正播《生活啟示錄》,閆妮和胡歌在戲裡演繹一段肉麻又奔放的姐弟戀,閆妮有段臺詞說,感謝藍馨介入她的婚姻,然後才認識到鮑家明,從而展開新的人生,重新愛過。一個人真的可以因為另一個人而變得美好。這點我真的信。所以,雖然平淡少語的孩子爸不能讓我變得溫柔美好,我卻可以讓他變得有趣而美好,妥協的這個人可以是我,想到這,我決定從此不再提養狗的事,不再讓他無厘頭地發脾氣。

  那麼,妥協亦是進步,這個主題思想同樣也可以說明《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不斷地質疑、逃避又不斷地適應和進取,最終他還是和妹妹妥協,跳入了時代的洪流,繼續他的學業甚至人生。

  妥協亦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