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_十八歲出門遠行餘華讀後感
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的是她所擁有的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
跨越了十八歲的門檻,第二次品味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與第一次讀後的感受則已截然不同。
當初翻開這篇文章時,我還只是個十七的小丫頭,剛剛結束了中考,總覺得文章所描寫的事物的景象,與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我所能做的,就是羨慕文中的“我”可以有機會出門自由闖蕩外面的世界。
現在的我擁有出門遠行的基本條件了,以同齡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這部“出門遠行”的作品,居然發現自己與出門遠行的“我”有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幾乎產生一種性行相惜的感覺。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而言,從十六歲到十七歲,只是從花季進入雨季的一小步,而從十七到十八歲,則是從稚氣到成熟,從依賴家庭到自我獨立的一次大跨越。話雖這麼說,中國的這一代的確很少能在十七八歲時便能成熟地對待每一件事,並且獨立地生活在當今的這個社會中。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些已滿十八歲卻仍未走出溫室的少男少女更是眼紅那些早已走出家門的同齡人,不論他們是否有本事能靈活應付每一次風浪的突襲。他們被承認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出大門體驗生活,這一切的一切已成為被我們羨慕的理由,由此可見,我們是多麼渴望成長,渴望獨立,渴望被承認。
文中的“我”背起書包,“衝”出家門,“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像是一條船”,路上所有事物“我”都把它們看成“熟人”而“等待地呼喚他們的綽號”,一天走下來,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我”把社會想得如此簡單,把它看成是校園的放大體。
雖然“我”在心中把社會美化了,但它殘酷的一面仍舊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眼前。社會中人的冷漠與偽善在司機拒載,以及他聽說自己的蘋果被搶劫時不僅毫不在意,反而對“我”的傷口幸災樂禍等事件中一覽無餘;他們的勢利與貪婪在“我”連續兩次捍衛蘋果的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們的出擊更是在“我”的遍體鱗傷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事實。
儘管社會是冷酷的,但“我感到著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他信我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可見,希望在“我”心中仍未完全消逝。
十歲的孩子就是這樣,不論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我們從不放棄希望,失去信心。我們有著不同尋常的正義的使命感,雖然我們有時莽撞,或許還很稚氣,或許把一切事物都看得過於簡單。但時間會帶走一切,並把我們磨礪得更為堅強,而希望,則會引導我們走向成功。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2
青春當下,等待我們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喘息著,摸不到生命的脈絡,旁人嘴裡吐著迷惑人的話語像違法的黑廠房往潔淨的空氣中排放汙濁。這條路,越往前走,越無知。莽撞,闖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著父輩為我們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個困境,我需要靈魂上的支援。
荒蕪的心田被風吹著揚起煙煤,焦灼還在繼續。直到那天,我翻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主人公擁有如此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懵然無知,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血氣方剛,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涉世未深、無所畏懼。所以當他的肩頭負上十八歲應負的紅揹包時,他並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而是義無反顧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之旅,從十八歲啟程,在十八歲裡經受磨礪,最後於十八歲完成他的蛻變。
啟程,懷著滿腔熱血,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小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他是一個毛頭孩子正在告別童年。從清晨走進下午,他尋不到一家旅店。他固執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剛踏足社會,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卻不失道理。誠然,這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理想就像蓋茨比的綠燈,我們總向它伸出手去,卻只觸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隻船。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他顛簸著,心心念唸的,依然是不見蹤影的旅店。然而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輛車,即使它那麼破,好像隨時都會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輕信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為著他的無知,他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嘴上口口聲聲說著有不變的信念可以為其赴湯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質,原本繃著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這條路那麼長,堅定信念沒那麼容易,貪圖一時歡快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終點,他臥在泣血的殘陽裡,那麼舒適,夜色從遠處趕來,吞沒了他。像參透了一般,原來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這裡。兜兜轉轉,命運那麼荒唐,跟我們開一個又一個玩笑,遍體鱗傷過後,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那麼簡單,但它被我們過得那麼複雜。俯首抬眉間我們跨過了時光的裂縫,世界仍轉動著,終於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責任。
輕描淡寫的卻刻骨銘心。沙丘連綿著,掩埋他的原本在黃沙中鮮紅刺目的揹包,正如悠悠歲月洗濯他的青澀。十八歲需要旅行,十八歲需要被放逐。流浪著,淌過海水再裹上黃沙。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3
《十八 歲出門遠行》作為餘華的成名作,沒有他的其他作品那樣充滿暴力與血腥,但確實是一部讓人感到困惑的迷幻小說,作者用一種冷靜與默然的筆觸體驗迷惘的青春、無常的人生以及荒誕的世界,給讀者預留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卻讓人難以琢磨,回味無窮。我把它來回讀了幾遍,從迷惑不解到略知一二,寫下了這篇感想。
青春,在水木年華的歌聲裡,是一扇關閉的窗,外面是美麗的圖畫;是一扇開啟的門,追逐的珍愛,握緊的幸福,短暫得像落花……青春,在餘華的筆下,是夢一般迷惘、離奇、荒誕、混亂而又充滿了一種不可逃脫的宿命感!夢 境小說自始至終都充滿了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情境:司機從態度粗暴到友好,汽車突然拋錨,司機認真地在馬路中央做廣播操,農民搶蘋果、車窗玻璃、輪胎、木版———一場奇怪的浩劫, “我”莫名其妙被捱揍,司機站在遠處朝 “我”哈哈大笑……一切令人宛若是在夢境中,迷濛出奇、漂浮不定、怪誕無常而又不可思議。是 “我”發生了混亂,還是世界發生了混亂?是“我”脫離了世界,還是世界欺騙了 “我”?
莫言曾把餘華稱作是 “當代文壇上第一個清醒的說夢者 ”,認為《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一篇 “條理清楚的仿夢小說 ”。既是“說夢 ”,那就無訪說得荒誕些。作者感喟生活的無奈,拾掇了一個個離奇的片段,憑籍生活的本色叩擊讀者的心扉,然而卻用近乎冷漠的語言,產生了夢一樣的美麗。迷 惘餘華曾說: “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驗的侷限和對精神本質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狀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 ”這段闡述無疑可以作為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恰切註釋。餘華正是用一種 “說夢 ”的方式,生動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誕無常和青年人在這種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們都不知道前面是何處,前面是否有旅店。 ”“現在我根本不在乎什麼旅店。我不知道汽車要到什麼地方去,他也不知道。 ”何其迷惘!那是年青人的通病!他們不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他們也不在乎自己的遠方,只管漫無目的地生活。作者以一個清醒的陳述者,顯示了一個迷惘的青春世界。還 原“所有的山所有的雲,都讓我聯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著它們呼喚他們的綽號。 ”“車窗外的一切應該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雲都讓我聯想起來了另一幫熟悉的人來了,於是我又叫喚起另一批綽號來了。 ”那些雲,那些山 ———若隱若幻的過去;那些存留在記憶深處的人與事 ———似真似假的世界……一個在 60年代出生的男子 ,記憶中的過去是陰暗的。儘管如此,他依然把他的記憶還原,卻充滿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奈。
正如餘華說: “寫作使我擁有了兩個人生,現實的和虛構的,……這些中短篇小說所記錄下來的,就是我的另一條人生之路。與現實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著還原的可能,而且準確無誤。 ”追 求餘華前期的創作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瀰漫著荒謬與絕望。儘管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也有暴力,但卻更多地看到了追求與希望的影子。
“旅店 ”———在作者的眼中就是 “我”人生的目標與心中的夢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儘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處奔去。 ”這就是青春的初旅、生命的初旅,即使充滿了沮喪,即便傷痕累累,依然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嘗試、奔跑。“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裡。 ”無數次的苦苦搜尋, “旅店 ”就在自己的心裡。迷亂與溫馨並存,也許在餘華的這部作品中,他正在努力嘗試著,追尋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夢”。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相關內容
-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_十八歲出門遠行餘華讀後感
- 高二語文必修三背誦課文
- 部隊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及策略
- 企業制度的形式有哪些
- 冬季美白的五個方法
- 汽車檢測一般要檢查哪些事項
- 關於三年級學生寫自我介紹
- 招聘教師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 天氣冷表情包大全
- 好聽的傷感歌曲有哪些
- 植物角文明勵志人心的溫馨提示語
- 最感人的古代愛情詩催人淚下
- 關於語文漢字王國手抄報素材資料
- 能瘦身的健美操視訊
- 許可證貿易合同範本
- 最新學生會競選大會主持詞
- 衡水二中高考雷人霸氣標語有哪些
- 小兒出現肺炎心衰該如何補液
- 計算機專業求職計劃書範文
- 秋天的落葉散文朗誦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