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就業創業例項

  在創業過程中,不是決定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例項,學習他們的方法,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說,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訊息。談到這裡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裡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說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裡,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說,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說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說,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戶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

  二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鉅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夥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裡。“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裝置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晒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釐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溼豆絲。隨後,溼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幹豆絲,僅晾晒就要花費一週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晒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路,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導師點評

  湖北豆絲走出作坊傳統食品工業化路更寬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糧食與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建軍認為,夏長興從走街串巷賣大米,到開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對農作物進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斷提高。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湖北特產——豆絲的傳統作坊式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升級,研發出自動化豆絲生產線,改變了過去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加工豆絲的局面。自動化生產的豆絲,在營養搭配、品質控制、衛生安全等方面,均較傳統作坊豆絲有了“質”的飛躍。

  豆絲生產符合我國提倡的傳統食品工業化、主食產品工業化,是當下國家政策積極支援和倡導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他建議夏長興積極申報專利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多種營銷模式***尤其是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儘快走出產大於銷的局面。